室外测量50 ℃,预报才39 ℃,气象部门少报?权威回应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5-07-16 19:23

中央气象台7月16日发布高温橙色预警:7月16日至20日,黄淮、江汉、江淮、江南北部、陕西关中、四川盆地等地将持续35℃以上高温天气,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9℃至42℃。

图片

近期,高温将持续。

今年以来最强高温过程正在持续影响我国。高温下,不少网友认为气温远不止38℃、39℃,此前,有网友发布一段视频:用手持温度计,在街头测量到的温度,超过50℃。而此时,天气预报却显示,当日最高温度为39℃。

图片

网友实测安徽蚌埠室外气温超过50℃。

天气预报的气温为什么会跟体感温度差这么多?甚至在网络上,也有一些网友质疑气温预报存在“人为压低气温预报数值”的现象。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特聘专家朱定真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气象的观测环境和个人在室外的环境是不一样的,因此人们常常感觉预报的气温跟体感不一样。

“气温是近地层大气环境的温度,大家感受到的是体感温度,体感温度受到气压、风力、湿度等多重影响。”朱定真说。

他进一步表示,天气预报发布气温的标准是离地面1.5米、不受太阳光直射、通风环境下百叶箱中的温度。

图片

天气预报发布气温的标准是百叶箱中的温度。

而为什么要用百叶箱?朱定真指出,这是世界气象组织的规范标准,全球要用同样的标准化尺度去测量气温才能进行对比。

按照世界气象组织规定,气象部门发布的温度是百叶箱中温度计所测量的温度。百叶箱须设在草坪上,离地面1.5米,周围较开阔,无高大建筑、树木等阻挡风或遮挡阳光。

然而,在同一座城市内,百叶箱中和水泥路、柏油路上的温度是不一样的。在阳光强烈的情况下,水泥路、柏油路1.5米高度上的温度,比百叶箱里测得的温度可能会高4至5摄氏度。路面情况、周边环境的差异都会造成测量温度的不同。

“未来我们的预报会越来越向人们的需求倾斜,比如预报体感温度,而不再是简单告诉大家气温为多少℃,播报的信息中还要包含气温38℃和39℃有什么差异,哪些领域会受到影响等。”朱定真说。(综合自中国气象局、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

采写:南都记者王玮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