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在广东省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蓝图中,基层医疗能力的跃升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作为县域医疗的“夹心层”,清远市清城区人民医院以专科建设为突破口,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精准帮扶下,打造出心血管内科等六大优势专科,实现了从“被动输血”到“自我造血”的跨越。南方都市报聚焦县域医疗高质量发展,推出“强专科·惠民生——县区级医院优势专科巡礼”系列报道,聚焦这些扎根基层的医疗力量,记录他们如何破解“大病不出县(区)”的难题,用技术革新与服务升级守护一方百姓健康。
在清远市清城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从入院到开通血管的时间已缩短至50分钟,救治成功率大幅提升——这一突破性进展的背后,是清城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十年磨一剑的深耕。
作为清远市临床重点专科,该科依托广清帮扶框架,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立深度合作,率先在县区级医院开展冠脉介入等高难度技术,让复杂心血管疾病患者无需远赴省城,便能获得“黄金时间”内的精准救治。从胸痛中心的高效运转到“三高共管”的慢病防控,这支“救心”团队正以技术革新与模式创新,重塑区域内心血管疾病的诊疗生态。
高发病种遇上“1.5级预防”
关口前移破解区域健康困局
清远地处粤北山区,冠心病与高血压长期占据区域心血管疾病谱的前列。面对这一挑战,清城区人民医院心内科并未止步于发病后的治疗,而是将防线前移至“1.5级预防”——针对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及肥胖人群的早期干预。“过去我们更多关注疾病发生后的救治,但现在,通过社区筛查和健康宣教,我们帮助患者从源头上降低发病风险。”心血管疾病专家、科室负责人黄昌宁介绍。
这一理念的落地,离不开多层级联动的慢病管理体系。科室通过“心视野心对话”订阅号定期推送科普内容,联合社区开展义诊筛查,将健康知识渗透至乡镇与街道。对于已确诊患者,科室建立个性化随访机制,依托信息化手段跟踪血压、血糖等关键指标,确保干预措施精准触达。数据显示,通过早期干预,区域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而这一模式正逐步向清远市其他县区推广。
介入技术“破局”
县区医院也能打赢“心脏保卫战”
“患者突发心梗,从乡镇卫生院转诊至我院导管室,D-to-B时间(入院至血管开通)仅用了48分钟。”黄昌宁至今记得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过去,这类复杂病例往往需转诊至广州三甲医院,但转运途中的时间损耗可能导致心肌不可逆坏死。如今,随着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的引入和省级专家的常态化驻点支持,清城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已能独立开展急诊冠脉介入手术,年手术量位居清远市县区级医院前列。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赋能。每周,来自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专家团队会下沉至该科,现场指导复杂冠脉病变手术,并通过“手把手”教学提升本地医生的技术水平。对于极少数需要更高难度设备的病例,科室则依托绿色通道,快速对接上级医院完成转运。这种“无缝衔接”的救治模式,不仅让急性心梗死亡率显著下降,更让患者术后康复质量大幅提升。
从急救到康复
老年患者的“全周期健康管家”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让心梗、慢性心衰等疾病的长期管理成为科室的新课题。在清城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出院并非治疗的终点。科室创新提出“三高共管+体重管理”的综合管理模式,将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干预与心脏康复相结合,通过定期随访、远程监测等手段,减少患者二次入院风险。
这一模式的实践,以国家级标准版胸痛中心建设为依托。从村医首诊到导管室救治,科室将救治链条延伸至基层医疗网络,确保患者在发病第一时间获得规范处置。此外,针对老年患者普遍存在的多病共存问题,科室联合内分泌科、营养科等多学科团队,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我们不仅要救活患者,更要让他们活得有质量。”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温玮 通讯员 陈雯
视频、摄影 南都记者 马强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百千万工程·一线实践 聚焦县域医疗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