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血管瘤别慌!7元眼药水可干预,介入治疗创口仅1毫米

南方都市报APP • 健闻
原创2025-07-17 18:49

当3个月大的患儿因颈部巨大淋巴管畸形压迫气道,面临呼吸与进食危机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介入血管瘤科李海波主任团队以超声引导下的微创介入技术成功施治。一年后复查,病灶基本消失,患儿重获健康呼吸。这背后,是我国每年4%-10%新生儿可能遭遇的挑战——婴幼儿血管瘤与脉管畸形。随着医学进步,这类疾病正从“观察等待”转向科学精准干预。

图片

消退与永存:识别血管病变的关键分水岭

许多家长面对孩子皮肤上的红痕常陷入认知混淆。“血管瘤是细胞数量异常增殖,但细胞本身正常;血管畸形则是细胞变异,形态结构异常。”李海波主任一语道破核心差异。典型草莓状血管瘤多在出生一周后显现小红点,满月至三个月快速凸起,5-6个月趋稳,一岁后自然消退。而鲜红斑痣等血管畸形自出生即存在,表现为平坦持久的红斑或包块。“临床中10岁以上人群自称的‘血管瘤’,90%实为终身存在的血管畸形。”这种本质区别直接决定诊疗策略。

时间窗里的生命抉择:高危病变的干预逻辑

“并非所有红痕都需立刻处理,但特定部位延误治疗可能造成不可逆伤害。”李海波强调眼周、鼻唇、气道及会阴区属于高风险区域。他解释其中凶险:气道血管瘤在增生期可急速阻塞呼吸道;而会阴区因护理困难,破溃感染率高达60%-70%,最终形成瘢痕。当瘤体超过5厘米或呈节段性大面积生长时,常提示合并PHACE综合征等全身性问题,这类患儿需完善MRI评估并尽早干预。对于血管瘤高发的早产儿群体,团队采取更精细的权衡策略——部位风险优先于瘤体大小,通过外用药或低风险口服药实现安全控制。

从毫米针孔到平价药水:普惠医疗的双轨突破

面对必须干预的病变,现代医学提供多重选择。李海波团队首创的超声/DSA引导技术将治疗创口缩至针眼大小。“传统手术可能遗留瘢痕且易复发,而介入治疗通过单一针孔可重复操作。”他提及颌面部KM综合征等疑难病例,经综合手段治疗,治愈率已达90%。更让家庭欣慰的是,耗材集采与医保政策显著降低了费用门槛。

与此同时,早期浅表血管瘤有了更经济的解决方案。基于李海波参与的《中国口服阿替洛尔专家共识》,约7元/瓶的噻吗洛尔滴眼液成为科学选择。“在医生指导下外用干预,许多患儿门诊即可控制病情。”这种分级诊疗模式正让优质医疗资源惠及更多家庭。

身心共愈:从无疤理念到全周期关怀

“我们的核心目标是在三岁前,通过药物与微创技术避免孩子带着瘢痕进入幼儿园。”李海波道出团队的治疗哲学。对于难以完全消除痕迹的复杂血管畸形患儿,中心建立心理干预机制:一方面引导家长科学认知避免焦虑传导,另一方面联动心理科早期介入社会适应性训练。这种全周期管理模式正从实验室获得新支撑——团队发现内皮细胞焦亡是静脉畸形的关键通路,相关靶向药物研究已进入探索阶段。而通过整合影像学与临床数据,“未来有望在病变早期用药物控制,避免发展至需要手术的晚期”。从身体治愈到心理护航,儿童脉管性疾病的治疗正开启“无痕成长”的新篇章。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温玮 通讯员 周密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