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1.4亿人的难言之痛:肠道“堵车”埋隐患,应科学用药

南方都市报APP • 健闻
原创2025-07-17 20:26

高温加剧肠道危机,久坐办公族成重灾区。数据显示,我国成人慢性便秘总患病率高达10.9%,约1.4亿人深受其扰。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李景南教授警示:“便秘并非小事,背后可能隐藏肿瘤、溃疡等严重疾病,用力排便甚至可能诱发老年人脑出血、心梗。”面对这一严峻的健康挑战,拜耳健康消费品与京东健康近日达成战略合作,依托大数据洞察与医药研发实力,共同推动科学规范的消化道健康管理生态构建。

图片

肠道“堵车”牵全身,健康风险不容小觑

肠道作为重要免疫器官,其健康牵一发而动全身。李景南教授在健康讲座中强调,长期便秘导致毒素滞留,会增加结肠肿瘤发生的风险。更令人忧心的是,公众应对便秘存在普遍误区。“许多患者急于求成,习惯使用刺激性泻药,这会使便秘越来越严重,排便越来越难,”李景南指出,“在便秘治疗上,一定要选择安全且可以长期使用的药物,来保持我们肠道功能,不要只图一时痛快。”

图片

他特别提醒,便秘有器质性便秘、功能性便秘等多种类型,其中功能性便秘占比很高。近年来,我国便秘发病率越来越高,且呈现年轻化趋势,“这与饮食生活习惯、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情绪低落等密切相关。如果出现每周排便小于3次、排便费力等症状时,应及时干预。”

破除用药迷思,科学管理需“标本兼治”

针对公众用药误区,李景南教授详解科学解决方案:“作为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的便秘一线用药,乳果糖属于渗透性泻剂,能够让肠道保持高渗透压状态,使肠道外的水分进入肠道,让大便变得蓬松,进而利于排便。此外,乳果糖作为益生元,促进益生菌的生长,通过改善整个肠道的微生态环境,改善便秘症状。”他强调,乳果糖的双重作用机制相较于刺激性泻药更安全,1~2天即可取得临床效果,且适合长期使用。“日常用药时,可根据个人症状的具体情况,搭配饮食与生活习惯的改变,调整相应剂量。”

名称中的“糖”字曾引发糖尿病患者疑虑。李景南教授澄清:“乳果糖虽然名称带‘糖’,但其化学结构与普通糖类不同,几乎不被人体消化吸收,能够直接到达结肠,对血糖的影响较小,不会引起血糖升高。而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好,出现便秘的几率相较于正常人群更高。”这一特性使得该药物适用人群非常广,儿童、孕妇、糖尿病患者都可使用。

此次双方的强强合作中,双方深度融合医药研发与健康大数据能力。在产品开发阶段即通过消费行为分析优化设计,推出兼顾实用性与社交属性的便携剂型口服溶液。未来将依托全渠道布局与精准科普教育,加速构建线上线下协同的健康管理生态,让科学规范的便秘解决方案惠及更广泛人群。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温玮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