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林院士名医工作室落户广州,打造华南脑瘫诊疗新地标

南方都市报APP • 健闻
原创2025-07-18 13:19

我国脑瘫发病率达1‰-2‰,我国现存600万脑瘫患者,每年新增病例超4万,高昂的治疗费用与长期照护需求让无数家庭陷入经济与精神的双重困境。疾病引发的痉挛、肌张力障碍不仅导致患者运动功能丧失,更可能引发髋关节脱位、脊柱侧弯等不可逆损伤,甚至因长期卧床引发肺部感染、褥疮等致命并发症。在这场与疾病的持久战中,徐林院士以SPR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为核心,构建起脑瘫外科治疗的“中国方案”,其名医工作室落户广东药科大学广州复星禅诚医院,更将为华南地区患者点亮希望之光。

图片

脑瘫之痛:从个体到社会的沉重枷锁

脑瘫的核心危害源于中枢性运动障碍,患者表现为肌张力异常增高、姿势控制困难,轻者行走蹒跚,重者终身无法站立。据临床统计,未经干预的脑瘫患儿中,60%会在5年内出现髋关节半脱位,30%发展成严重脊柱畸形,而长期卧床导致的肺部感染更是首要致死原因。社会负担同样触目惊心。

以广州为例,单例脑瘫患儿年均治疗费用超10万元,叠加家庭成员误工成本后,年均经济损失达23万元。更严峻的是,患者照护需求贯穿终身,从婴幼儿期的密集康复到成年后的就业歧视,形成“治疗-贫困-更差治疗条件”的恶性循环。正如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铁钢所言:“一个脑瘫患儿,足以拖垮一个中产家庭。”

 

图片

SPR术革命:实现“生活自理”的跨越

1990年,徐林院士在亚洲首次应用SPR术治疗脑瘫痉挛,通过精准切断引发异常肌张力的神经纤维,在保留运动功能的同时降低痉挛程度。该技术将手术有效率从传统方法的50%提升至92%,术后配合康复训练,83%的患儿可实现独立行走。1991年,徐林团队完成全球首例颈段SPR手术,攻克上肢痉挛治疗的世界性难题;2000年,首创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将手术精准度提升至毫米级。

更关键的是,他构建了全球首个脑瘫多学科协作联盟,整合神经外科、骨科、康复科资源,形成“手术-康复一体化”模式,使患者平均康复周期缩短40%。截至2025年,徐林团队已救治3.2万例患儿,覆盖全国32个省份,其成果被写入《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

名医工作室落户将构建脑瘫防治“华南枢纽”

2025年7月17日,徐林院士名医工作室正式落户广东药科大学广州复星禅诚医院,标志着华南地区脑瘫治疗进入“精准化、国际化”新阶段。工作室将聚焦技术升级、学科突破、科研转化三大核心任务。团队将引入手术机器人、AI辅助诊断系统,将SPR术精准度提升至0.1毫米级,同步开展脑瘫超早期筛查研究,力争将干预窗口从目前的2岁前提至6个月内。同时,依托复星健康集团资源,构建“筛查-手术-康复-就业”全周期服务体系,联合广东省脑科医学研究院建立华南最大脑瘫数据库,推动诊疗规范标准化。此外,团队还计划在广州国际生物岛设立创新中心,加速神经监测设备、智能矫形器等6项专利成果的临床应用,降低治疗成本30%以上。

图片

“我们要在广州建一个不关门的工作室,让华南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国际顶尖治疗。”徐林教授告诉南都记者,这一系列举措或将改变数万脑瘫患儿家庭的命运轨迹。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温玮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