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日因小腿肿胀接受检查,白宫随后公布其患有“慢性静脉功能不全”。这一消息瞬间引发全球关注——看似突然的总统健康问题,实则揭示了一个在老年群体中普遍存在却常被忽视的血管隐患。
静脉瓣膜“失守”:血液倒流的无声隐患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简称:广医二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张智辉解释,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的核心问题在于下肢静脉内防止血液倒流的“单向阀门”——瓣膜功能受损。“健康的静脉瓣膜确保血液克服重力流回心脏,”张智辉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当这些‘阀门’关闭不全,血液就会像漏了闸门的水库,淤积在下肢静脉,压力持续升高。”
日积月累,增高的静脉压力会迫使血液中的液体成分渗透到周围组织,导致脚踝和小腿肿胀,尤其在久站或久坐的下午或傍晚更为明显。除了肿胀,患者还可能出现腿部沉重、酸胀不适、皮肤瘙痒、色素沉着,甚至发展至难以愈合的静脉性溃疡。
年龄不是唯一风险:这些习惯也在“拖后腿”
张智辉指出,年龄增长确实是CVI最重要的风险因素之一。“静脉瓣膜会随年龄增长逐渐老化、松弛,弹性下降,就像机器零件用久了会磨损一样。”这也解释了为何该病在70岁以上人群中尤为普遍。
久坐久站“锁死”血液:一些需要长时间站立工作的老师、护士、柜台人员,或者需要长时间坐着不动的司机、办公室职员,他们的腿部肿胀和静脉问题往往比同龄人更早出现或更严重。这是因为缺乏小腿肌肉的规律收缩,“肌肉泵”作用减弱,血液回流自然就差了。
家族遗传“埋下隐患”:静脉壁或瓣膜结构较弱的问题,常常在家族成员中显现。
肥胖增加“下肢负担”:体重超标意味着下肢静脉需承受更大压力,同时腹部脂肪也可能压迫腹腔静脉。
多次妊娠“挑战静脉”:孕期体内激素的变化会让静脉壁更松弛,同时增大的子宫也会压迫下腔静脉,这些都可能为日后的静脉功能不全埋下隐患。
血栓病史“损伤管道”: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即使血栓溶解,也常常遗留下静脉瓣膜损伤或管腔狭窄的后遗症。
守护静脉健康,关键在于日常行动
张智辉强调,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虽然常见于老年人,但绝非束手无策。它是可防可控的疾病,关键在于将一些简单有效的措施融入日常生活习惯。
首先,核心在于“动起来”激活小腿的“肌肉泵”。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不动,无论是久坐还是久站,都是大忌。张智辉建议,每隔半小时左右就起身活动几分钟,哪怕只是走几步、原地踮踮脚尖或者活动活动脚踝。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也非常重要,像健步走、游泳、骑自行车这类能有效收缩小腿肌肉的运动,就如同给静脉血液回流安装了一个“辅助泵”,效果显著。即使在办公桌前,也可以坐着做做勾脚尖(像踩油门)、绷脚尖的动作,或者模拟“踩缝纫机”,这些小动作都能帮助血液向上流动。
第二,学会利用重力,“给双腿减负”。休息的时候,如下午或傍晚感到腿部肿胀不适时,尽量把双腿抬高,让脚的位置超过心脏水平。可以在沙发上垫个脚凳,或者在睡觉时于脚踝处垫一个薄枕头。这样利用重力作用,能有效帮助淤积在下肢的血液流回心脏,明显缓解肿胀和疲劳感。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科学使用“医用弹力袜”(梯度压力袜)。
张智辉解释,这是防治CVI非常有效且重要的手段。这种特制的袜子从脚踝向上压力是逐渐减小的,能提供精准的外部支撑,对抗静脉内的高压,就像给静脉血管穿上了“塑身衣”,辅助血液克服重力向心脏方向回流,从而减轻症状并延缓疾病进展。他强调,务必在专业医生评估后选择合适压力等级和尺寸的弹力袜,并且只在白天活动时穿着,休息或睡觉时必须脱下。不合脚或压力不正确的袜子不仅无效,还可能带来反作用。
保持健康的体重能显著减轻下肢静脉的负担。饮食上注意均衡,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和全谷物,保持肠道通畅,避免便秘——因为用力排便时会大大增加腹压,阻碍静脉血液回流。另外,穿着上要避免过紧的裤子、腰带或袜子,尤其是勒住腰部、腹股沟或脚踝的衣物,这些都会人为增加血液回流的阻力。
张智辉强调,虽然CVI常见且多为慢性过程,但腿部出现新发、持续或单侧的肿胀,绝对不可掉以轻心,务必及时就医。“我们首要的任务是排除像深静脉血栓(DVT)这样可能危及生命的急症。即使最终确诊为CVI,早期识别和规范干预也能显著延缓疾病恶化,有效预防皮肤色素沉着、甚至难以愈合的静脉性溃疡等严重并发症,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的生活行动能力和质量。”
采写:南都记者 伍月明 通讯员 许咏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