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追踪学生信息泄露:资源帖下留言,家长电话轻松“拿”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教育
原创2025-07-24 14:42

图片

南都讯 “只是填了教育自媒体发布的学校意向登记表,没想到就骚扰信息不断了”“只在官方的中考系统填写过信息,却接到职中、民办学校、机构的电话”“最高一天接到20个骚扰电话”……

连续两年,南都校探都关注到广州中考学生信息泄露导致的信息“轰炸”现象。日前,南都校探更是特别发起“广州中考学生信息泄露调查”,跟踪采访多位持续遭遇信息骚扰的家长,了解该问题给家长群体带来的困扰。(详见《学生信息泄露调查:小学校长未能幸免!一天接20个骚扰电话》)

“其实有很多途径可能会泄露我的个人信息,具体是什么渠道泄露出去的就完全不清楚了。”针对家长群体的这一困惑,以及信息泄露这个长期普遍存在的乱象,南都N视频记者也展开深入调查,追踪个人信息泄露的相关链条。

调查发现,今年广州中考期间,考点外地推人员趁机宣传推广,“免费赠品”成为数据收割的诱饵、信息泄露的源头;同时,网络社交平台充斥着许多公开贩卖家长信息的帖文,只需要在“资源”帖下留言,“卖家”就会找上门,家长电话资源等轻松就能获取。

中考考点外地推人员宣传推广 “免费赠品”成数据收割诱饵

在中考考点外,给校外培训机构地推人员留下个人信息,会成为信息泄露的开端吗?今年广州中考期间,南都N视频记者就亲身体验了一番。

今年6月27日,广州市教育局发布《中考期间致广州市校外培训机构的告知书》,强调各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在学校、中考考点周边开展涉中考培训、咨询或招生宣传活动,严禁发放宣传资料;不得发布含有虚假内容、欺骗误导考生和家长的广告信息;不得错误解读考试招生政策或恶意炒作虚假话题制造焦虑。

尽管教育部门在考前已经明确禁止培训机构在考点周边开展招生宣传活动,然而,南都N视频记者在今年中考蹲点报道期间,就发现在考点外依然有地推人员趁机推广,用免费的鲜花、文具、扇子吸引家长。家长想要“薅羊毛”,就需要留下联系方式。这些地推人员多为退休阿姨、兼职大学生,有的阿姨特意和接考的家长一样,穿上了红色、绿色的旗袍,营造出一种亲切、喜庆的氛围;还有一些年轻人则身着全套汉服,吸引众人目光。

1279x809_687dec231df18.jpg?X-Amz-Content

在今年中考考点外,有培训机构的地推人员趁机推广,用免费的鲜花、文具、扇子吸引家长。

“给考生送朵向日葵吧”“天气热,给你一把扇子”“可以给孩子带个文件袋”……地推人员只要和接考的家长眼神对上,便像离弦之箭般冲上前去,满脸堆笑地要求家长扫二维码。一旦有家长架不住热情扫了一个码,就像捅了马蜂窝一样,周围的其他地推人员也瞬间围拢过来,七手八脚地递上各种物料,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帮帮忙再扫一个呗”。

为此,南都N视频记者以家长身份领取了扇子,扇子上面都是学科辅导招生广告信息,并且还附有老师的联系方式和介绍。不过,在此之前需要先按照要求扫码,除了会被添加至一些企业微信,部分二维码还会弹出链接,要求填写联系电话、孩子姓名、所在年级等详细信息。只有将填写完成后收到的验证码发回到企业微信,才能成功领取到这份小礼物。

1654x1241_687dec2337f6a.jpg?X-Amz-Conten

南都N视频记者以家长身份领取了扇子,扇子上面都是学科辅导招生广告信息,并且还附有老师的联系方式和介绍。

一旦留下信息,“潘多拉魔盒”就此打开。当天下午就陆续有“老师”私聊南都N视频记者,邀请前往机构估分,参加初高衔接讲座。但问题的关键是,“免费赠品”成为数据收割的诱饵,个人信息在不经意间就被主动“贡献”出去。接下来几天,学科培训等卖课电话也接踵而至,每天都有三五个电话向记者打过来,且没有被识别成骚扰电话。

当记者询问接线人员,为何自己从未主动了解过这些机构,机构却能拿到本人联系方式时,该人员回应称:“我们公司设有专门的市场部,市场部团队在开展地推活动或者校园推广活动时,可能会对有相关需求或表现出兴趣的人员信息进行登记,您的联系方式或许就是在这些活动过程中被登记下来的。”

图片

有家长向南都N视频记者提供自媒体在内部群发布的意向登记链接。

除此之外,经南都N视频记者体验,填写自媒体发布的线上链接也确实会泄露个人信息。今年6月初,家长提供了自媒体在内部群发布的意向登记链接,包含多个广州学校。南都N视频记者点击链接发现,里面要求填写学生姓名、家长电话、学生学籍、初中毕业学校、期末考成绩、一模成绩、年级排名、学科竞赛获奖情况等信息。为此,南都一位从没填过类似链接的记者填写了一份假信息,6月底便接到了卖课电话。

网络平台充斥着许多公开贩卖家长信息的帖文

事实上,信息泄露的泛滥引起了很多网友的不满。当南都N视频专题报道发布后,网友们就在评论区接连不断“吐槽”起来。

一位IP地址显示广东的网友留言称,“初三第二学期开始,骚扰电话一直不断,现在中考完了,成绩也出,也录取了,电话还是不断打进来。都烦死了”。有网友表示,高考也一样,“孩子都录取了还有各种电话打过来”;有网友还提到,“小升初也很多,张口就是我是xxx老师,然后收费巨贵”。

图片

当南都N视频专题报道发布后,网友们就在评论区接连不断“吐槽”起来。

“考完三天接到私立高中电话,心慌到害怕没考好”“成绩未出职高电话十分钟一个”“重高录取生竟被职高疯狂推销”……此外,社交平台上也有很多网友控诉信息遭精准泄露的困境。

“在官方系统里申报学位,才半个小时,‘xx家长’‘提分攻略’‘班级通知’‘涨分资料’就发到我手机上了。”一位IP地址显示广东的网友发帖称,很好奇自己的手机号码“是怎么作为‘家长’被卖给对应商家的”。更令人忧心的是,信息泄露伴随骚扰产生实质性伤害:有学生家长反映,频繁的职高推销电话给孩子造成巨大心理压力,“打击很大”。

伴随着“吐槽”帖的,还有很多“卖号”信息。南都N视频记者通过关键词搜索,发现许多公开贩卖信息的帖文,赤裸裸暴露在多个平台上。

比如,某平台账号直接标注“有大量学生名单一线二线各地区可合作”。另一平台有用户按城市分包销售“资源”,比如“无锡资源”“义乌资源”“杭州初中生资源”成独立商品,甚至细化到学段幼、小、中、高;交易对话显示,购买者指定城市后,如“杭州有吗”“广东有吗”,留言下来发帖人会回“有”。还有平台在提问“手中有大量精准家长电话如何变现”下,有人留言“我有很多,不知道有没有需要的”,评论区立即出现购买咨询,暴露教培机构驱动黑产的商业模式。

南都N视频记者还发现,“卖号”用户规避监管话术成熟,通过使用关键词躲避审查。平台虽对部分帖文标注“风险提示”,但“卖号”用户通过频繁更换账号、变异关键词等方式,持续活跃在相关平台上。

只需要在“资源”帖下留言 家长联系方式等就能获取

那么,这些所谓的“卖号”“资源”帖,是否真实呢?为此,南都N视频记者随机在几条相关帖子下留言有需求,没想到很快就有意外“收获”。

图片

南都N视频记者随机在相关帖子下留言有需求,很快便收到许多私信。

“出各行业精准数据,源头渠道一手直出,实时推送,欢迎老板咨询了解”“您好,要学生电话资源吗”“广州的小初高在读学生资源需要吗”“教培数据需要的滴滴”……没过多久,南都N视频记者的账号后台就收到了十几条相关私信,有用户还直接关注了记者的账号,方便后续沟通。

当记者随机回复几个发私信的用户,询问是否有广州中考的信息资源,对方均表示“有”,可以加微信进一步沟通。有“卖家”还表示,可以提供一些测试数据,验证好用之后再详谈具体“卖号”数量和价格。

通过在社交平台上留下的联系方式,南都N视频记者添加了几位“卖号”用户的微信。有人称自己的资源是“按区按年级拿的”,需要广州任何一个区的资源“这边都很全”;有人称自己手上数据有数万条,按区来卖,并提供了具体的报价,价格合适则可以先拉一部分数据出来做测试。

当南都N视频记者表示希望先提供部分数据进行测试、以辨真伪,有人便提供了一份某区某小学数十人的个人信息,其中包含具体学校名称、学生姓名、家长姓名、联系方式。其称,可以放心打电话过去问,数据都没有问题,保证正确。

信息售卖是各平台重点治理领域 但卖方会不断找机会“钻空子”

填下链接个人信息很快就被泄露,而家长电话等数据如此轻易就能通过相关社交平台获取,这一现象无疑折射出当前教育数据安全防护的严重漏洞。

对此,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了相关平台业内人士。其表示,个人信息售卖是典型的互联网黑灰产表现形式之一,也是各平台重点治理领域。在这个过程中,伴随平台的治理清查,对方也会演化、伪装。由于利益驱使,一些人会不断找机会“钻空子”,比如通过一些黑话、变体内容逃避平台规则监管,或者引流至微信、QQ等更私密的场景。因此,有时会出现一些平台暂时无法识别的内容,平台也会根据违规特征不断补充治理策略。

对于黑灰产而言,互联网平台只是其中一环。实际上,家长联系方式的收集/泄漏主要集中在部分不正规的机构,在收集完相关信息后,由于有利可图,会把相关信息卖给其他机构,作为对方重要的获客线索。售卖的方式包括线下、线上。线下,指的是“圈内人”互通有无;线上,则是在互联网平台广撒网。

“因此,想要根治该问题,不仅需要互联网平台持续治理,也需要相关方联合对违法违规的卖方进行打击。”该人士说道。

全国公安机关始终保持高压严打态势 不乏与教育行业相关的案例

南都N视频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全国公安机关始终保持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高压严打态势,紧盯信息获取、信息倒卖、信息使用等关键环节,重拳捣毁一批个人信息交易平台,其中就不乏与教育行业相关的案例。

今年3月,公安部公布依法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10起典型案例。其中,有犯罪团伙勾结教育行业供应链公司工作人员,利用其开发运维在线学习平台的工作便利,非法获取、出售他人个人信息。2024年6月,四川凉山公安机关依法抓获犯罪嫌疑人45名,并及时会同教育主管部门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措施。

广东方面,近年来也不乏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而被判决的情况。

比如,肇庆市端州区人民法院审理的邵某某、翁某某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一案显示,被告人邵某某为图财,利用其在肇庆市某有限公司工作的职务之便,非法获取他人个人信息共200条,并以每条个人信息人民币400元的价格向贺某明出售,用于抵扣贺某明的华蓥市某资源有限公司的税收,邵某某从中获利8万元。今年5月,邵某某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八万元。

高压态势下,相关乱象为何仍在发生?对于这一乱象,又该如何持续整治呢?南都N视频记者持续关注!


采写:南都校探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学生信息泄露调查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