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15年的冼村影像记忆

南都N视频APP · 温度
原创2025-07-21 22:18

7月20日,广州的冼村旧改项目复建区最后两栋村屋拆除,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城市旧改标志性时刻。通过公共消息的推送,相信关心城市变迁的你已经看到了动迁15年后,最后“清零”瞬间的视频和图片。

但这15年光景,天河冼村所呈现出来的只是改造项目时间线上冰冷标注的节点吗?

冼村由于其区位属性和绵长的拆迁周期,在整个2010年代中所浓缩的广州城中村气质可以说难出其右。

2560x1707_8fd502ffedd46900a87e5a9c0fdeee

2015年1月14日,鸟瞰冼村全景。    张志韬 摄

5892x3928_295abc7fb87b1b4ada4da84b9cae01

2017年12月7日,路人走过范阳大街。    张志韬 摄

5272x3948_1acd950f7297e8b44c435191a4c12a

2024年12月31日,冼村融资地块第一栋被依法拆除后的第二天,这也是广州第一栋依法强制拆除的民房。    张志韬 摄

5272x3948_e075671fc06cfe64118444d3a334c0

2024年12月31日,已封顶准备交付的冼村四期复建房。    张志韬 摄

南都、N视频记者保留了10年来冼村热土上的多个影像瞬间,或许再通过一位合适亲历者的口,把关于冼村的故事娓娓道来。

图片

2018年1月25日,村民受邀参观复建房样板间。    张志韬 摄


观察者眼里的冼村

陈洲是广州一个小有名气的艺术工作者,他和同为艺术家的伴侣晓静2007年旅法归来,驻扎广州,第一站就居住在天河区。偶然的机会他进入了广州东站旁的林和村,头一次感受到了一线城市城中村的氛围,触动甚深;两口子便开始持续十几年的城中村艺术介入。

林和、杨箕、冼村、琶洲、石牌、康乐、小洲、员村、车陂……出名的大城中村,两人都深入探访过。对于广州的城中村改造,两位艺术工作者有自己的观察。

5437x3624_004b859c372d09143c23e3268d3574

2018年6月25日,冼村核心区一栋民房被城市的霓虹灯染红。    张志韬 摄

5197x3465_65d90fc008ca418550b514a8566a10

2018年8月13日,高空俯瞰冼村核心区仍有留守户的民房。    张志韬 摄

居住在天河南的小区,与冼村距离最近,两口子一有时间就穿过黄埔大道,去冼村“逛街”。“我都忘了到底去了多少次了,我们每周都起码去一趟。”

6000x4000_048f7ff16d0b216d0af0833404e789

2017年12月7日,拆迁区旁原来冼村的池塘水域是打工仔们钓鱼的最佳选择。    张志韬 摄

5760x3840_4f56d87c71b38484e8d100df67916a

2016年3月24日,“握手楼”间巷子里的行人。    张志韬 摄

5760x3840_dd93b42c0d8a9020c46e24414ef829

2016年4月13日,男子拎着食物走进当时还没拆除“握手楼”间的巷子。    张志韬 摄

5760x3840_e4abbf927602703c680b22901aee6e

2016年3月24日,在拆迁区水边的空地上打电话的人。    张志韬 摄

5760x3840_82540d12f4383b53e9a0195d8d72d4

2016年4月13日,下班后的居民聚集在拆迁区空地上休憩。    张志韬 摄


城中村里营生的默契

“广州大大小小的城中村,看上去都大同小异,但记忆最深的当属杨箕村、冼村和琶洲村。但观察多了便能看出来他们的区别。”

5760x3840_05e54488aa6a7598801c583c1c02da

2016年4月13日,冼村巷子里的鱼档。    张志韬 摄

5760x3840_0006c39c21e31efd45e194ce90233e

2016年4月21日傍晚,街角处的二手手机摊贩开始营业。    张志韬 摄

5760x3840_d08db00b4ca9f60516724c3e2ecda5

2016年4月21日,村中老人站在苗圃(菜地)前聊天。    张志韬 摄

5885x3923_7f20fd2edd837a5f92c6fe619659c8

2017年12月7日,冬天里范阳大街的麻辣烫店外。    张志韬 摄

5907x3938_02cfe831942f89f094f7f38b5f14cf

2017年12月13日傍晚,肉档生意不错,只卖剩半只鸭。    张志韬 摄

“冼村,在黄埔大道上牌坊的出入口是主街,白天去的时候,你会发现,沿着主街两旁每隔两三米会摆放一些不起眼的泡沫箱子、塑料袋,甚至是一扎布条、一捆线圈。村民和疾步路过的打工仔们也不会去碰这些物件。

到傍晚的时候,你就知道这些物品有什么用了,它们是要在主街上摆摊的人早上放下来的标识物,先占个坑,晚上好做生意。这条村特有的约定俗成的规矩,大家默许的一个营生方式。到了晚上,这条街上的那个繁华啊!”陈洲说。

5760x3840_e09ae62f9cc3d60451d0c9f48cd138

2016年4月8日,出租屋内,大人正给孩子辅导作业。    张志韬 摄

6000x4000_40bb09a85898afb78d033f030029e8

2017年12月13日夜,下班的外来务工者在冼村的空地上吃饭。    张志韬 摄

6000x4000_b01518dd86ee6cc658fc279de5cb71

2018年4月9日,下班后的建筑工人,换上便装在冼村拆迁区中闲逛。    张志韬 摄

5810x3873_d0d39556e1378a262901def03d6644

2017年12月7日,冬天里冼村范阳大街上的快餐店。    张志韬 摄

4820x3213_0705a20a77b06cc754fc48339ca84a

2017年1月27日除夕夜,冼村拆迁区里自行车上的男女青年。    张志韬 摄

5760x3840_80d70e9649b33eb7528cb1df0a3e79

2017年12月21日,行人走在冼村范阳大街。    张志韬 摄

6000x4000_cbd5f353939998854a9cf482113ef8

2018年12月10日,夜幕下的冼村内部。    张志韬 摄

3797x2532_499ff3e3d3bb46f80853f63dd40dc9

2018年8月13日,有人在池塘里游泳。    张志韬 摄


混杂是一种生活的语境

陈洲回忆道:冼村的繁华也显现出来冼村居住的外来打工仔最多,比杨箕多、比林和都要多。而且,由于它就在珠江新城旁边,正在珠江新城各个大工地上参与基建的建筑工人住了进来,与村民、与白领打工仔、与环卫工人等混居在一起。

这也是当时冼村的一大特色。

5199x3466_7ea3dc0ce281a49dc241dc5f2cbcbc

2016年4月21日,下班后的建筑工人经过冼村的主街。    张志韬 摄

5760x3840_6e753fbeb0f29afd115bc9d247bf78

2016年3月24日,在翻版录播视频店前,选购电视剧的建筑工人。    张志韬 摄

5760x3840_969670d3220bec8e802e12bb75a624

2016年4月8日,卖翻版光碟和电子产品的摊贩。    张志韬 摄

5760x3840_e71257062aa5057107da65bacde7ea

2016年4月13日,出租屋的打工仔在空地上晾衣服。    张志韬 摄

6000x4000_db6c34cb64a2140c960464351023e3

2017年2月7日,居住在冼村出租屋的环卫工人。    张志韬 摄

6000x4000_a452eccdae6b35b8148bba237522ad

2017年12月7日,一名穿着西装的受伤男子,在拆迁区的街边停下来自检脸部。    张志韬 摄

6000x4000_d59af0d0fd5305a3a846868107daeb

2017年12月7日,一名男子走到空旷的拆迁区中打电话,背景的高楼大厦是城市新中轴线的建筑群。    张志韬 摄

安静与烦嚣在共存

“另外一个特点呢!繁华街道是属于所有人的,坐落在繁华街道上的冼村祠堂呢,则是传统的,格外清幽,村民们在门口石墩上,坐在祠堂里面,没有外地人进去打扰,和外面的喧哗形成一个强烈对比。”他说。

5852x3901_d6116416c45dd63c040611b2775705

2017年12月7日傍晚,村中祠堂关门了,门前的灯一直亮着。    张志韬 摄

5810x3873_80c28bba5bbd2fffbf70311f6df63a

2017年12月7日,祠堂外的露天沙发上,两个小学生正在写作业。    张志韬 摄

情感的流动,记忆的存续

“当时我们作为同样刚来到广州定居的人,感受到出外来人和本地村民共处的和谐的氛围感,让我们很容易产生共情。有两个点不能不提及!村民们知道我们艺术介入的来意,并不反感,反而很支持,对于我们收集城中村物件的举动帮了很大忙。另外,我们也把相机交给几个孩子们,让他们自由地拍摄他们自己想拍的,这样的艺术介入方式温厚而实践。”他补充说。

图片

正值珠江新城现代建筑不断拔起的阶段,一张西塔(IFC)工地的考勤表由建筑工人的赠予给艺术家保存。    受访者供图

2000x1334_0658c3e01c22329bcae46c29061017

城中村村民没带走的“粮油供应证”,也被陈洲捡了回来,保存了16年。   吴佳琳 董淑云 摄

2000x1334_75c63d50ee2be69275bde6eff00d18

陈洲在城中村收获的各种资料里,其中就不乏房东们的收据小本本。    董淑云 吴佳琳 摄

2390x3488_d9356d7b27a973921decd4ff1f4382

陈洲收集最多的是拆迁过程中城中村的门牌,曾经被邀请到全国各地展出。其中就不乏刻着范阳街、接云街、览青街等冼村街巷的门牌。     吴佳琳 董淑云 摄

陈洲与张晓静两人收集了不少关于冼村的物件,包括几条主街道拆迁楼房的门牌,有冼村的村民的自建房的这个建筑图纸,甚至是村民哥哥把宅基地房子转让弟弟申请信等,非常有时代印记的实物。

图片

2016年4月21日,入夜后,花城大道和冼村路交界的隧道。    张志韬 摄

艺术工作者的观察或许只是片面的,更多的面向会存在冼村出租屋的个体身上。

实物存留和影像存留非常珍贵,触物生情,触景有情。

曾经历过这十几年冼村岁月的人,脑细胞里存过的记忆片段则可能越见模糊,却仍能不时取出观照当下。


视频产品部出品

编辑:姚天明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