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优等生突然厌学,父母在心理工作坊找到答案

南都N视频APP · 健闻
原创2025-07-23 17:24

16岁的女儿突然厌学、情绪崩溃,甚至拒绝参加期末考试。面对这场“青春期风暴”,孙先生和妻子一度束手无策,直到他们走进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的“父母成长工作坊”。

在这里,不同的家庭,孩子出现的问题却很相似。最后他们发现,需要改变的或许不是孩子,而是自己。

图片

“为什么别人能你不行?”

“为什么别人能做到,你做不到?”这是孙先生夫妇曾经对女儿说得最多的话。

女儿从小成绩优异,考入市重点中学,却在初二升初三时突然厌学。“她说上学没用,以后只能‘打工做牛马’。”孙先生回忆时,语气里仍带着当时的无措。

曾经乖巧阳光的女儿大变样,面对这突来的反常,眼看着也要即将升入初三,父母难以接受,焦虑万分,带着她四处求医。后来,家庭咨询师的一句话点醒了他们:“孩子内心是希望自己好的,问题可能出在家长身上。”

过去,这个家庭奉行“传统教育”:外婆的“不能做”、妈妈的“必须优秀”、爸爸的“工作忙缺位”。女儿小学时,周末被培训班填满;初中住宿后,情绪问题爆发,这让他们意识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比成绩更重要。

从“高控”到“共情”

7月19日~20日,在参加医院心理科举行的“父母成长工作坊”时,一场“家庭雕塑”角色扮演让夫妻俩深受触动。孙太太扮演别人的女儿时,突然哭了:“我终于懂了孩子被唠叨包围的窒息感。”而孙先生发现,自己长期缺席的陪伴,原来无法用物质弥补。

图片

改变从“租房陪读”开始。女儿说“脚疼不能跑步”,他们不再责备“娇气”,而是陪她去医院看医生;女儿要求“早上送早餐”,夫妻俩5点起床做饭。“共情”取代了“高控”,妈妈学会了先拥抱再倾听,爸爸则主动参与家庭心理咨询活动。

“其实爸爸的出现会让孩子有安全感,比如被欺负时,我站出来,孩子眼神都不一样了。”孙先生说。对孙太太而言,“就像拆掉一堵隔在母女之间的墙。”

图片

“问题孩子”背后

往往需要改变的是家庭系统

“厌学是心理需求的‘警报’而非叛逆,家长应充当支持者而非施压者,并且积极寻求专科医生帮助。”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睡眠心理科负责人、主任医师刘恩益从业18年,平均每年接诊患者上万人,其中约1/4是青少年。近两年,青少年就诊人数明显增加,尤其是医院开设青少年心身调养和厌学门诊后,许多患者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

在传统观念中,我们往往认为厌学是“差生”的专利——那些跟不上课程进度、经常被老师批评的孩子才会逃避学校。但刘恩益发现,成绩优异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厌学情绪

这群“别人家的孩子”背地里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厌学只是这种压力的外在表现之一。此外,厌学问题还与同伴关系、家庭矛盾、睡眠障碍、情绪困扰、电子产品依赖等因素相关。

这种治疗往往需要家庭的长期全力配合——家长要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和预期,要接纳孩子,把孩子当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让孩子长成他们原来的样子。

图片


别用我们父母那套方法,现在的孩子活得更难。”从最初对孩子问题的焦虑指责,到现在学会倾听和理解,孙先生发现:真正的教育不是要求孩子改变,而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

“面对厌学的孩子,简单责备和施压只会适得其反。”刘恩益强调,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潜能,关键在于如何发掘和引导。与其苛责,不如给予更多理解与支持,帮助他们走出低谷,重新拥抱未来。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答案或许就藏在家长的一言一行中。采访结束时,孙先生想起工作坊老师的提醒:“家庭在不同阶段面临不同挑战,只有坦诚面对问题,全家人共同解决,才能真正成长。”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杨丽云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