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韦帕”过境后,粤西等地区普降暴雨。
“无论如何,你今晚必须到学校安置点去!”22号傍晚,在阳江阳春市三甲镇京冲村一户人家里,传来“争吵声”。
“争吵”的双方,是村民叶庚新和村干部王基彬。叶庚新的房屋位于山脚下,暴雨冲刷,山泥下泻,如遇到极端天气便有很大的安全风险。反复磨嘴皮,王基彬取得了“胜利”,认输的老叶乖乖地跟着去了安置点。
如今台风已远离,阳光倾洒,这个粤西小镇恢复如常,人们又开始忙碌、劳作。然而,叶庚新至今仍感后怕,要不是村干部的“生拉硬拽”,自己这条命就没了——转移后的第二天凌晨,他的房子塌了。
“他们住的地方,每次下大雨我都提心吊胆”
记者了解到,面对暴雨可能带来的险情,三甲镇镇村干部提前预判、迅速行动,在洪涝、塌方、山体滑坡等险情到来前,及时果断转移危险区域群众300多名。
从19号接到防御台风通知开始,连续几天来,京冲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泽文等干部都在马不停蹄地走村入户排查安全隐患,提醒群众减少外出,避免靠近危险区域。
7月22日下午5点多,吴泽文接到镇领导通知,三甲镇暴雨红色预警已经生效,必须立刻转移相关重点群众,确保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叶庚新和黎继开这两户人,因为他们住的都是几十年破旧的泥砖房,每一次下大雨我都提心吊胆。”吴泽文告诉南都记者。
考虑到每一次要求群众转移到安全的地方,群众经常跟他们说的是“我们在这里居住几十年都没有问题,不用这么紧张”时,吴泽文接到通知后马上叫村干部王基彬直接去叶庚新家,无论如何今晚必须把他接到学校安置点。
随后,村干部王基彬骑着摩托车直奔叶庚新家中。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坐落在山脚下的叶庚新的家村干部已经去过无数次了。大概骑了十多分钟后,因常走的小路被水淹没了无法通过,王基彬只能步行绕道一个山坡才能去到叶庚新的家,这一绕,比平时多花了半个小时。
果然,听说要转移到安置点的安排时,叶庚新很不情愿,在他看来,房子住了几十年了,从来没出过问题,这次应该也没问题。加上因为小路通不过,去安置点必须绕道多走半个多小时的山路。最后,王基彬连说带“拽”才把叶庚新带回了安置点,来回用了一个半小时。
王基彬和叶庚新绕山路去安置点。受访者供图
接到吴泽文要求转移到学校安置点的通知时,黎继开选择到亲戚家住,“晚上9点左右,因为担心他偷偷溜回去,我就打电话问他亲戚确定他是否还在那,我还跟他亲戚说今晚一定不准他回去,帮我们看好他。”吴泽文说道。
“这两家我们太熟悉了,最近几乎每天都往他们家跑。”吴泽文告诉记者,之前去他们家巡查的时候,就看到墙体有渗水现象,便判断有危险,不敢大意。“叶庚新还是山脚下的单家独户,遇到突发情况,连个照应的人都没有,所以一定要把他‘拽’回来。”
第二天一早,村民发现,叶庚新和黎继开的房子在暴雨中都坍塌了。7月23日早上7点左右,在蒙蒙细雨中,叶庚新从安置点回到家中,当他看到住的那间房子中间直接塌了下去,连屋顶都没了的时候,叶庚新终于感觉到了后怕。
7月23日,吴泽文(右)到叶庚新家了解房子坍塌情况。受访者供图
“书记,幸亏昨晚有你们的不怕辛苦和不怕麻烦,要不我命可能都没有了。”电话的那头,吴泽文感觉到叶庚新说话的语气都有点颤抖了。
“下次叫转移,不要觉得我啰嗦就行”
正是因为村干部的不怕辛苦和不怕麻烦,三甲镇三圩村村民陈达坤和哥哥陈达润一家也“躲过了一劫”。
作为村里记录在簿的重点巡查对象,在台风登陆之前,接到要转移群众的通知时,三圩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传真立马安排了转移5户重点对象,其中就包括住在山脚下的陈达坤和哥哥陈达润一家。
记者了解到,每次遇到大风大雨,刘传真都会要求他们两兄弟转移,但每次都少不了要游说一番。
然而,这次也不例外,听说要转移,因为舍不得存放在家里的农作物,这两兄弟一开始并不愿意,为了说服他们,20号那天,刘传真等村干部一天多次走进他们家门,软硬兼施才终于把他们“赶”到了他们的亲属家里去避险。
将他们转移出来以后,这两兄弟便成了刘传真等村干部重点关注的对象,“那几天,我一直劝阻他们千万不能回家住。”
23日凌晨1点多,陈达润的房子后面便开始发生山体滑坡,凌晨3点多,因为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迅速掀翻了陈达坤家的后门,涌入房子。
大雨过后,23日下午,陈达坤回到了家中,站在自家房子前,望着里面的泥浆和厚厚的黄泥,陈达坤很感激村干部的“苦口婆心”。
7月23日凌晨,泥石流掀翻了陈达坤家的后门,涌入房子。受访者供图
“下次叫转移,不要觉得我啰嗦就行。”刘传真半开玩笑地对陈达坤说,因为觉得麻烦,每次转移时群众经常会有抗拒情绪。因为心系群众,刘传真等村干部每次都会耐心得安抚群众的情绪,引导他们及时转移。
因为提前转移出来了,叶庚新、黎继开、陈达坤、陈达润等村民的安全有保障了,但吴泽文、刘传真等村干部在22号下午接到红色暴雨预警通知时,便一刻都没有松懈,一直对地质灾害点,削坡建房等进行巡查。
“23号凌晨两点多,又下大暴雨了,有很多路段上方出现了塌方,车过不去了。因为不清楚里面村庄的情况,我们放心不下,我和同事王基彬两人只能徒步前往。一路上都是小心翼翼的,观察上方山岭是否会塌方,特别是过漫水桥的时候,我们两人都是互相提醒对方要小心再小心。到达下坪自然村时我们还叫醒了2户近山岭的群众。”吴泽文回忆道。
7月23日上午七点多,三甲镇的雨势终于变小了,结束了巡查工作回到村委会后,吴泽文带领村干部又马上投入到布置抢修塌方的道路和群众受灾情况的收集工作中去。
刘传真告诉记者,每次防灾的时候,只有看到群众安全了,他的心才能踏实,“其实当第二天到现场看到村民安全了,觉得这些天来的辛苦付出是值得的,看到村民后怕和感激的眼光我也感觉到很欣慰。”
凌晨2点,街道响起了锣鼓声
事实上,从22号下午5点开始,三甲镇负责排查险情工作的镇村干部基本都一夜未眠。
“起床了,浸三甲墟了!”23号凌晨2点10分钟,三甲镇三甲社区党委书记、社区主任王世珍用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唤醒了居住在红旗路低洼地段的群众。
王世珍告诉记者,红旗路低洼点离三甲河很近,22号下午接到红色暴雨预警信号时,他们每隔20分钟都会去巡查一下三甲河的水位上涨情况。23号凌晨2点10分钟,三甲河水位急剧上涨,红旗路低洼点开始受浸。
23日凌晨,受暴雨影响,三甲河水位快速上涨。
看到红旗路低洼路段被淹,王世珍心里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两位残疾人居民,“他们两个,一个70多岁,一个80多岁,我当时第一时间想的是要赶紧把他们转移到社区办公室去。”王世珍说。
王世珍安排其他干部继续用锣鼓、喇叭提醒其他居民紧急撤离后,他和另外一名社区干部就直奔80多岁的罗容芝老奶奶家去,敲了5、6分钟门后,他们终于把老奶奶唤醒。然而,老奶奶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不会水浸屋,不用转移”。
看着水位不停上涨,王世珍心里十分着急,他们一边安抚老奶奶,一边把她抱到轮椅上去,怕老奶奶被雨淋湿,他们一个负责撑伞、一个负责推轮椅,小心翼翼地把老奶奶转移到了社区办公室去。随后,他们又马不停蹄地去转移70多岁的老爷爷伍斯平。
据王世珍回忆,23号凌晨,红旗路低洼点水位最高的时候有1.5米深。23号上午9点多,红旗路低洼点开始退水,买好早餐给两位老人吃后,王世珍和社区干部又立马投入到了街道清淤工作中去。
23日上午,退潮后,三甲社区居民加入街道清淤工作。受访者供图
退潮后,伍斯平的家属把他接回了家中。23号上午11点多,社区干部将罗容芝老奶奶家里卫生打扫干净后,也把她安全地护送回家。“感谢你们救了我一命!”罗容芝激动地对三甲社区干部说道。
“其实没什么,我们只是根据镇领导的安排,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每次防范灾情险害,我们都是这样做的。”无一例外,当24日傍晚记者向三位基层干部发出采访邀请时,电话那头说出的都是同样的话语。
记者了解到,三甲镇群众这次能被及时转移,离不开镇政府领导班子的及时研判与布局。三甲镇委副书记、镇长杨径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台风“韦帕”前期登陆阳江的时候,对三甲镇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但是,22号下午两点多,三甲镇就开始持续下暴雨。
“下到5点多的时候,根据镇的地形地貌,我们认为需要提前发布预警,于是,我们要求各个镇村干部要马上回到自己的岗位上,及时转移有安全隐患的群众,进入备战状态。”杨径告诉记者,从22号下午到23号凌晨,三甲镇及时转移群众300多名。
记者获悉,截至目前,三甲镇共有36.47公顷农作物受损;县道22处路面塌方,8处路基掏空,累计480米;乡道54处路面塌方,25处路基掏空,累计2020米;村道56处路面塌方,36处路基掏空,累计2815米。
当前,三甲镇正在紧锣密鼓地疏通道路,清理灾后淤泥、垃圾,确保群众顺利复工复产。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卢婉珊
出品:南都政务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