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基孔肯雅热疫情,让佛山全市上下投入紧张的“灭蚊”行动。然而,这场“战役”带来的远不止是蚊虫减少——它意外地成为撬动人居环境整治、激发基层自治活力的杠杆。从党员志愿者带头清扫,到村规民约奖惩分明,再到市民卫生意识提升,佛山的灭蚊行动写着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同样成为“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助推剂。
“家门口变美、变干净了。”
这或许是近期不少佛山市民的共同感受。基孔肯雅热疫情的来袭,迫使全市社区村居迅速投入一场全民灭蚊“攻坚战”。蚊虫偏爱阴暗潮湿、杂物堆积之所,剿灭蚊患,实质上就是向这些藏污纳垢的卫生死角宣战。连日来的排查整治“硬仗”,成效显著:蚊子密度下降的同时,社区环境焕然一新,居民的卫生健康意识也同步提升。
成效背后,是多方力量的汇聚。
首先,无数奋战在一线的身影值得致敬。党员、志愿者冲锋在前,顶着炎炎烈日,利用周末时间深入社区村居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禅城、南海、顺德多地积极响应,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主动参与以清除孳生地和灭杀成蚊为重点的清洁行动,在健康佛山建设中体现担当 。
佛山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更深层次的驱动力,则来自“村规民约”的赋能。
为打赢这场灭蚊战,佛山基层创新性地将防控要求融入村民自治体系。禅城区在全区村居中推广了专门的防蚊灭蚊村规民约,其中,石湾镇街道各村因地制宜推出个性化措施,以“一村一策”织密防控网。
而顺德区伦教街道同样不遑多让,其下辖十个村居均将人居环境整治深度融入疫情防控,牵头制定了环境卫生整治公约,为后续顺德全区推广探路 。
村规民约,本质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行为规范。在此次行动中,这些“小宪法”展现出强大的约束力和动员力。
伦教街道通过村民大会制定卫生公约。
例如,伦教三洲村等地的卫生公约明确要求,对违规搭建、乱堆乱放等现象进行清理。对于拒不配合、造成不良后果者,公约祭出了“硬招”:公开批评、暂停发放福利,甚至可能影响集体经济分红 。而在南庄镇南庄村澳涌村小组,则采取了“胡萝卜”策略:对积极配合清理家中各类积水、并做到每日清倒的常住户籍屋主,给予每屋50元的现金补助;祖庙街道简村也推出了最高200元油米券的奖励措施。
这些实践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有效的制度不仅需要明确规则,更需要“奖惩有度”来增加约束力、提升参与积极性 。无论是现金补贴、实物奖励,还是公开批评、福利停发,都是村规民约调动村民“主人翁”意识的关键手段。决策过程的民主公开同样至关重要。面对共同的健康威胁,许多村居在制定或修订相关公约时,村民代表几乎都是100%赞成通过,体现了高度的共识。
当然,在运用奖惩机制时,必须清晰划定边界,谨防滥用,确保公平公正。
从长远来看,这些在特殊时期应运而生、并经受住实践检验的村规民约,其意义远超灭蚊本身。它们为佛山建立人居环境长效管理机制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化支撑。通过约束个人行为、明确公共责任、激励主动参与,村规民约正持续推动着生活环境的改善和公共空间的提质升级。这恰恰契合了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关于推动乡村善治、建设宜居环境的具体要求。
从“旁观者”变“主人翁”,一场灭蚊之战,意外地成为佛山基层治理创新和人居环境提升的催化剂。村规民约的这一传统法宝,在融入现代治理理念和奖惩机制后焕发出新活力,在新时期“以约促治”的契约化精神增强村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程度。
正如佛山一位村书记所言:它是基层治理中的制度完善,凝聚共识,激发内生动力,为佛山应对公共挑战、建设美丽宜居家园探索出一条制度化、长效化的路径。于佛山而言,这不仅是应对疫情的成果,更是基层善治的宝贵经验,其效应将在未来持续释放。
最后,《振在观察》提示,市民的积极响应,也是对政府治理能力的期许。这种热情回应向政府相关部门传递明确信号:必须将河涌治理、村居环境改善的功夫做深做实。需要建立常态化的巡查、维护和问题响应机制,而非运动式的一阵风。唯有政府、村居自治组织、市民三方形成持续合力,才能真正实现家园的“更美更靓更健康”。
文字:南都N视频记者 孙振凌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振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