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于2025年11月9日至21日在广东、香港、澳门举行,8月1日为倒计时100天,作为开幕式和众多赛事的举办城市,广州准备得如何?在赛事期间又将怎样为运动员、教练员、技术官员提供交通、医疗等方面的综合保障?南都记者通过多方采访梳理,揭秘十五运背后的广州保障团队如何开展工作。
成立交通运输服务中心
构建智慧车辆运行调度平台
交通是赛事顺利举办的“大动脉”。广州成立了广州赛区交通运输服务中心,将分散在各单位的道路保障、交通服务和交通安保等职能进行整合,形成专业化的保障团队,实现对广州赛区交通保障工作的统一指挥调度。
在交通流线规划上,广州完成了“大流线”与“小流线”的双重布局。针对“一场三站”、接待酒店、比赛场馆、媒体中心等保障点位,按照“一主一备”原则规划了213条赛事保障“大流线”,总里程约1300公里,确保抵离站点、酒店和涉赛场馆等关键场所之间交通便捷通达。同时,编制了“一场三站”、30个场馆、23个酒店的交通组织流线方案及图册,保障重点涉赛场所交通“小流线”安全顺畅。
科技赋能让交通保障更具“智慧”。广州充分发挥现有信息化系统功能,构建起智慧车辆运行调度平台,通过智能任务分发、道路状况预警、车辆定位数据共享等方式,实现“车流可视、风险可判、调度可及”。此外,联合市、区各部门组建“市级交通中心—区属现场调度点”的扁平化快速调度网络,对赛事保障车辆进行一体化调度。根据赛事侧各类人员出行特点,研究制定了赛事交通服务保障政策,明确13类群体保障服务的内容和标准,设定6种服务场景,嵌入9种服务模式,确保各类人员出行保障到位。
在运力保障方面,广州公交集团作为签约合作方,组建了日均超250辆的运输车队。车队提供轿车、商务车、中巴及大巴(含公交车型)等多元化车型,具备连续20天以上每日提供50辆轿车、100辆商务车、100辆大巴(含公交车型)及以上运力的服务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车队优先选用新能源与国六排放标准车辆,环保车辆占比超90%。
保障车队。
57家定点医院提供医疗支持
高科技设备助力十五运会
医疗保障工作既是赛事顺利开展的关键,也是广州医疗专业水平和服务水平的集中体现。
南都记者获悉,广州57家定点医院将结合广州赛区实际和赛事项目特点,发挥重要作用。每家定点医院将按照要求,设定专门医疗服务区域,开辟专门绿色通道,提供专业服务,成立专班全时全面承接比赛场馆、接待酒店和抵离点医疗服务的各种需求,确保运动员、工作人员和观众能得到全方位的医护服务。
值得一说的是,有不少高科技医疗卫生保障设备将在全运会期间“上岗”。移动脑卒中救护车、全地形越野救护车、三区两通道负压监护型救护车等设施设备,将为十五运会提供高标准、高质量、专业化的医疗卫生保障服务。
此外,据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消息,移动医疗站具有多功能集成与快速响应能力,是大型赛事医疗保障的重大创新举措,将成为十五运会的重要保障。其配备“外接电+UPS不间断供电+发电机”三重供电体系保障生命支持设备不间断运行,配置心肺除颤仪、呼吸机等急救设备,从伤员接收、紧急处置到术后观察,构建起全流程闭环的移动医疗体系,有力提升批量伤员救治效率。
开发全运会智慧气象保障平台
氢能应急电源车赋能“绿色全运”
聚焦全运会赛事气象保障核心需求,广州市气象台开发了全运会智慧气象保障平台,打造集赛事综合感知、多源数据融合、数字孪生模拟的多维孪生态势感知系统。据悉,系统集成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一体化全链条功能,能实现百米级、分钟级精细化预报预警产品全域输出和场馆周边站点气象实况数据、预报时序的可视化展示。
同时,系统采用米级分辨率数值模型,可预测不同天气背景下场馆室内外的风环境、热环境及人体热舒适度变化,实现对气象风险的精细化模拟分析及评估,为场馆布局优化、活动安全管理及观众体验提升提供针对性建议。
此外,由广州市气象部门主导研发的广州公众暨十五运会专项气象服务智能体“穗小天”将于8月1日(十五运会开幕式倒计时100天)正式上线。“穗小天”将向广大市民、赛事参与者及各方来宾,提供场景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气象服务,包括场馆级精细护航、智能问答,基于地理位置的实时天气查询和权威气象科普等。
电力供应的稳定,对各大场馆和重要设施而言非常重要。广州供电局主要负责广州城区的电力供应,近年来先后投产国内首套百千瓦级可逆固体氧化物电池装置、252千伏真空断路器应用示范区等8项高影响力示范工程,研制氢能应急电源车、植物绝缘油变压器、真空环保型断路器等重大装备,以及基于数字孪生的智能巡检技术等,能为十五运期间广州市区电力绿色、可靠供应提供保障。
其中,广州棠下电力运维中心建有全国领先的电力设备状态监测与评价中心,可实现广州电网输变电设备的监测预警、状态评价、风险评估、运维管控和辅助决策等五大业务,同时配置有氢能应急电源车、氢动能无人机为代表的一系列供电保障创新成果,为“科技全运”“绿色全运”提供有效支撑。
不仅为赛事保驾护航
更为城市治理能力跃升积蓄能量
交通、医疗、气象和供电只是一个城市为全运会提供保障的代表性领域。广州各行各业正各司其职、协同发力,以专业打底、智慧赋能、科技加持的全链条保障体系,勾勒出大型赛事保障的标杆样本。
专业是保障体系的根基。交通领域,广州整合分散职能组建交通运输服务中心,213条“大流线”与“小流线”精准咬合,13类群体服务标准清晰界定,将“一主一备”的严谨融入每公里路线规划。医疗战线,57家定点医院开辟专属通道,专班全时响应,从赛事特点出发定制的救治方案,彰显着医疗服务的专业精度。这种专业,源于对“办好一个会”的深刻理解,更沉淀于城市治理的日常磨砺。
智慧让保障效率倍增。交通智慧调度平台实现“车流可视、风险可判”,扁平化网络让指令直达现场;气象保障平台以百米级精度实现预警,“穗小天”智能体将服务嵌入多个场景。这些智慧应用并非炫技,而是将复杂问题拆解为可量化、可调控的模块,让应急响应从“被动处置”转向“主动预判”。
科技为保障注入硬核底气。移动医疗站的三重供电体系构建起生命安全支撑,氢能应急电源车组成电力供应的有力保障。这些科技成果,既是“科技全运”的直观体现,更是广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赛事场景的集中亮相。
从交通流线的精细规划到医疗设备的应急创新,从气象预报的分钟级精度到电力供应的绿色转型,广州以专业、智慧、科技的三重合力,不仅在为一场赛事保驾护航,更在为城市治理能力的跃升积蓄能量。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蒋臻 实习生罗元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广迎十五运——迎接全运会倒计时100天特别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