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南都N视频记者实测10余个家庭教育类、游戏网瘾戒断类博主账号发现,这些自媒体营销号的话术如出一辙:放大家长焦虑,靠骂游戏、骂手机起号,将自己包装成“家庭教育大师”“金牌教官”,向家长贩卖动辄收费上万元的戒网瘾、成功学课程,吸引家长把孩子送来“矫正”。然而,追踪上述博主的资历、卖课所关联机构可见,其经营范围、师资专业程度、培训效果存疑成为通病。
“反游戏”的话术颇为吸引人,“游戏就是色情暴力,只有傻子才打游戏”“游戏公司老板全都是老外,没一个中国人,打游戏就是给外国送子弹”……南都报道提到某短视频账号满屏都是类似话语。这些“反游戏”的口号如心灵鸡汤一般蛊惑人,但目的不是单纯输出观点,甚至未必是为了孩子好,而是为了卖课、收割家长的钱包。
通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观点来吸引人,然后获得流量,继而带货、卖课,这样的操作不值得鼓励,但也没有太多可指摘的。关键在于这种生意是否靠谱,所谓卖课,兜售的内容都指向戒网瘾——一边骂游戏,一边宣传戒网瘾,逻辑上说得过去,问题在于:戒网瘾本来就存在争议,科学性与有效性存疑;更夸张的是,南都报道发现,很多机构所谓的教育内容与戒网瘾关系并不大。
比如,有的家长吐槽高价咨询课内容空洞,几乎没有提到游戏。还有的课程主要是围绕国学、红色文化、感恩教育、体育集训展开,形态包括封闭特训学校、短期夏令营等。无论内容如何,价格普遍高昂。南都报道提到的某机构线上录播课《33天智慧父母(亲子)训练营》售价为2980元;线下为期4天的“一代天骄”特训营售价29800元。
让孩子接受这样的课程,只是以强制的方式转移注意力,价值并不大,更有甚者,有的课程不仅网瘾戒不了,往往还会增加新的风险。南都提到的一个案例中,就有孩子提到戒网瘾期间的残酷经历——被没收手机学“校规”,被强制进食到吐后深蹲近百下,每周一封信向父母忏悔,诸如此类,这段经历被形容为“在鬼门关晃了一圈”。
通过“反游戏”口号来推销戒网瘾课程,是一种精致的营销。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问题,需要技巧和智慧去化解,而家长以为花钱就能解决问题,这是最大的误区。过去戒网瘾机构生意红火,多数是家长迫于无奈找上门寻求帮助,如今机构则以类似洗脑的方式诱导家长为戒网瘾埋单。营销手段不一样,生意套路差不多。沉迷游戏当然不是好事,但家长可能要搞清楚到底孩子只是一时爱好,还是持续沉迷,问题不一样解题思路也不同。当然更关键的是,家长要主动承担责任,要知道,“好孩子”别人给不了,家长用心做好领路人,孩子的成长之路才会顺畅。
编辑:张子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