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同样有罹患胸肺部肿瘤的风险。近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胸外科王继勇教授团队就接连收治两名同为16岁的患者,其中一人因罹患巨大纵隔畸胎瘤,另一人更是被诊断出了早期肺癌。“胸部CT筛查是发现早期胸肺部肿瘤的核心手段,当出现不明原因胸闷、气促症状时,要考虑通过CT来进行排查。相对于获益而言,那点辐射剂量甚至要低于胸片。”
被误读的“懒散少年”与未成年肺癌患者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心外科主任王继勇团队近期救治多名未成年人胸肺部肿瘤病例。其中一名16岁少年因长期气短乏力、精神萎靡被家人责备“懒惰”,检查发现其胸腔内竟存在直径18厘米的巨大纵隔肿瘤,心脏被挤压至左侧,右肺完全压扁。
“如同双腿被绳索捆绑,想迈大步却只能小步挪动,”王继勇在采访中如此描述患者的困境。手术证实肿瘤已侵犯心包并损毁右侧膈神经,经精密操作才完整切除。
同期,王继勇团队还收治了另一名16岁少年。该患者因持续咳嗽就诊,经CT检查发现肺部存在1厘米结节,术后病理确诊为早期肺癌。“我们治疗过最年幼的肺癌患者仅12岁,医学报道中更有3岁幼儿死于肺癌的案例报道。”王继勇指出,青少年胸肺肿瘤因症状隐匿易被忽视,常导致延误诊治。
CT替代胸片,为年轻生命抢占先机
为何传统体检难以捕捉这些“隐形杀手”?
常规胸片存在技术盲区。“X光仅能检出3厘米以上病变,若肿瘤紧贴心脏或位于脏器后方则无法显影。”王继勇以该院一名年轻同事的具体案例为例,其首次胸部CT即检出1厘米余的早期肺癌,“若遵循旧规等到50岁筛查,她可能肺癌已经变得极为危重。”
针对公众对辐射的担忧,王继勇提出关键论断:胸部CT的临床获益显著超越潜在风险。“如同当年宣称手机会诱发脑癌,如今脑癌发病率并未异常升高。”当前CT费用经多次调降,已从早年的千余元降至约200元。
王继勇呼吁消除“青少年不易患大病”的认知误区:若未成年人持续出现胸闷气促、咳嗽或面部肿胀,应立即进行胸部CT检查。“40岁以下人群建议5年筛查一次,40岁以上应每年检查。”及时诊断方能解除桎梏,守护青春生命。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温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