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市场转型的当下,艺术家们在创作之余,愈发意识到商业能力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传统的空间在没有文化艺术的底蕴与优质内容玩法的转化下,愈发面临生存的压力。8 月 1 日至3日,广东国际艺术周艺术商业研习社第一期将在阳光酒店开营,旨在为艺术家群体提供一个提升艺术与空间商业转化能力的专业平台。
对于为什么要开“艺术商业研习社”,艺术商业研习社首席导师彭文斌表示,我们观察到艺术家及商业空间普遍陷入有想法没办法的商业变现困局。艺术家是一个比较专注的群体,因此容易忽略商业价值;自我营销的时候,又陷入自卖自夸的尴尬处境;商业空间的资源转化效率不高,人脉、钱脉闲置,缺乏系统变现路径;市场规则剧变,传统变现方式失效,Z世代需新逻辑;没有进入商业生态,个体经纪人时代结束,需平台化协作。
他表示,研习社主要面向全阶段创作者,对于新锐艺术家来说,他们需要构建作品价格体系,破解有作品,没渠道,没促销的问题。对中生代艺术家来说,他们需要考虑IP孵化及圈层裂变,对于成熟艺术家,他们需要艺术资产配置及全球化布局。
彭文斌介绍,研习社的核心课程模块围绕 “艺术商业全链条能力” 展开,主要涵盖六大关键领域:策展型商业空间运营、艺术变现避坑与风口、艺术变现的“道法术器”体系、实战工具与系统、经纪人能力升级、跨界资源与生态协同。
据悉,研习社将深度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艺术市场特征与机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资源对接的在地性:依托广东国际艺术周、“艺术广州” 城市艺博会等本土平台,链接粤港澳 10 万 + 高净值藏家网络、红棉汇(近 400 位女性企业家社群)等商业资源,让学员直接触达大湾区核心买家圈层。市场特点的针对性:针对华南地区 “商业生态活跃、跨界需求强” 的特点,课程强化 “艺术 + 商业空间”“策展 + 商业空间” 等场景化变现案例,教艺术家如何将商业空间转化为艺术消费场景。区域机遇的前瞻性:结合大湾区 “东升西降” 的文化趋势,重点解析敦煌 IP 国际化、岭南艺术跨界等案例,助力学员把握 “本土文化 IP 出海” 的区域红利,同时联动香港、新加坡等城市艺博会资源,推动学员作品进入跨境流通体系。
彭文斌
彭文斌表示,未来 5-10 年,我希望研习社能成为 “艺术商业赋能的标杆平台”,成为艺术家的成长加速器、艺术市场的规则制定者、艺术生态的超级枢纽。我期待让商业不再是和艺术矛盾的词,而是艺术价值绽放的必然路径 ,当艺术家既懂创作又善传递,当市场既尊重纯粹又拥抱价值,艺术就能真正成为社会的 精神养分,而研习社就是这场变革的催化剂。
采写:南都记者许晓蕾 实习生罗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