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深水区,这场会议找到广东传统产业“三化”融合痛点堵点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政务
原创2025-07-31 17:51
图片

在7月31日召开的广东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传统产业“三化”融合发展专场)上,一场围绕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的深度讨论正在进行。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人大代表、研究机构与政府相关部门齐聚,为广东制造业“老树发新芽”把脉开方。

会上,多家广东制造业企业介绍了转型情况,从蒙娜丽莎的零碳窑炉到怡合达的柔性自动产线,从美的的卓越级智能工厂到格力的全链路数字化管理,广东传统产业的“三化”融合已从“政策蓝图”转化为“车间实践”。然而,广东制造“二次攀登”之际,困难和挑战仍然不少,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在调研报告中指出,要从体制机制层面着手解决制约广东传统产业整体转型焕新的痛点堵点。

新图景

“三化”融合成效初显

广东传统产业正经历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省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数据显示,全省制造业31个行业大类中,传统产业占比超七成,16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全国第一。这张“金名片”背后,是“三化”融合赋予的硬核支撑。  

报告显示,广东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效初显。从报告中的一组数据,可以看到广东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度”:累计已有超过4.4万家规上工业企业实施转型,占比近60%,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高达88.2%。格力电器在珠海打造“无人工厂”,实现了全流程自动化;美的集团开放工业互联网平台,带动上下游千家供应商共建敏捷供应链。

人工智能的赋能更让效率飞跃:广州致景科技的AI“找布神器”,将寻布时间从2天压缩至2分钟;其服装大模型甚至颠覆生产规则,未来可实现“1件起订、7天交付”。  

绿色制造领跑全国。广东绿色制造示范单位数量稳居全国首位,国家级绿色工厂达400家。广州石化连续7年获评广东省环境信用诚信企业(绿牌企业),其氢燃料电池供氢中心年产能5100吨,为大湾区绿氢产业注入动能。蒙娜丽莎集团全球首条氨氢零碳燃烧量产线年减碳5200吨,若推广至全省高温行业,年减碳潜力达2亿吨。  

近年来,广东法规政策持续优化,在全国率先出台《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广东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通过立法支持制造业技术改造、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激活制造业动能。

2024年,广东工业投资增长6.7%,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37.2%,创2007年以来新高。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1.5%,工业设备更新投资增速达17.9%。

深水区

转型阵痛与协同之困

然而,亮眼数据难掩转型深水区的“暗礁”。省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报告直指痛点:中小企业普遍面临“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的“三不”困境,以及“缺技术基础、缺人才、缺经验、缺试错能力”的“四缺”难题。这些问题在企业家的发言中得到具象化呈现。  

“数字化转型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中小企业望而却步。”中山大学原副校长、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李善民在发言中道出中小企业的普遍焦虑。更严峻的是人才断层:蒙娜丽莎集团董事长张旗康坦言,既懂陶瓷工艺又精通AI的复合型人才稀缺,“高端化面临瓶颈”。

图片

中山大学原副校长、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李善民在会上发言。南都N视频记者 朱唯信摄

专题报告指出,广东仍面临产业链协同不足,“大手拉小手”效应较弱的局面。例如,“懂行业”的供应商不足。这一结论与全国人大代表,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首席财务官钟铮的发言不谋而合,钟铮指出,作为“链主”企业的美的在转型过程中发现,上下游企业数字化水平参差不齐,“系统和产品互不兼容,导致数据对接和共享不畅,影响产业链协同转型效果。”

图片

全国人大代表,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首席财务官钟铮在会上发言。南都N视频记者 朱唯信摄

广东装备制造业的困境更具代表性:省人大代表,广东伊之密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顾问陈洪锦在发言中表示,产业集群中仅41%关键设备实现联网,行业标准采标率仅33%,远低于德国的80%。陈洪锦举例说,某注塑企业为整合5家厂商设备,被迫部署多套中间件系统,成本激增30%。

“单点技改多、链条联动少”导致转型效能低下,陈洪锦指出,部分链主企业搭建的云平台因成本分摊机制缺失,接入率不足40%。  

绿色转型遭遇成本冰山。蒙娜丽莎的氨氢零碳技术虽突破国际垄断,但成本是天然气的2倍,蒙娜丽莎集团董事兼董事会秘书张旗康在发言中坦言“难以推广”。与此同时,绿色消费市场尚未成熟。飞亚达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鲍贤勇在发言中表示,飞亚达虽完成手表业首个碳足迹认证,但年轻消费者对手表产品的需求受到情绪价值和质价比多方面的影响。  

省人大常委会专题报告还指出,普惠性政策与企业的“精准滴灌”需求错位。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殷伟豪呼吁:在政策制定与执行中,进一步加强智能化、绿色化政策目标的协同性与配套性。例如在绿色化技改项目中,同步考量智能化设备的嵌入要求及支持。

图片

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殷伟豪在会上发言。南都N视频记者 朱唯信摄

东莞怡合达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金立国则建议参考“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模式,探索“信息化投入加计扣除”,降低企业试错成本。  

新动能

破局之道与协同突围

面对深水区挑战,与会者从政策机制、技术攻坚、生态构建等多个维度“开出药方”,勾勒出“三化”融合的广东蓝图。  

首先,是政策精准化,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省人大常委会专题报告中建议强化立法保障,研究修改循环经济促进法实施办法,制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以法治力量破解绿色转型瓶颈。针对中小企业痛点,李善民主张“培育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如纺织业的“找布网”模式。钟铮则呼吁推动国家出台专项税收政策,“降低企业转型成本,提高转型积极性。”

技术攻坚方面,多位与会者建议瞄准共性技术“爆破点”。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原部长、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赵昌文提出打造“创新突击队”:在广深科创走廊组建产学研联合体,攻关新材料、工业软件等“卡脖子”技术。陈洪锦则聚焦标准破壁——政府推广OPC UA设备互联接口,制定《注塑车间MES数据规范》等行业标准。

图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原部长、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赵昌文在会上发言。南都N视频记者 朱唯信摄

生态重构方面,与会者认为应从“单兵突进”到“军团作战”,链主企业要当好“领头雁” 。钟铮表示,美的已带动千家供应商转型,但需政府搭建平台促进供需对接。“支持高校、研究机构、龙头企业、专业服务商探索开发符合中国制造特点的数字化、智能应用场景。”

区域协同同样关键。赵昌文主张构建跨区域“核心-配套-辐射”协作网络:珠三角聚焦研发设计,粤东西北承接制造环节,通过全省供应链平台破除区域壁垒。  

统筹:李陵玻

执行统筹:陈杰生 邹琳 吴璇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吴璇 朱唯信 张婷

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朱唯信

视频:南都N视频记者 张婷

设计:严丽萍 李蓓

南都政务新闻部出品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