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IBD诊疗攻坚工程启动 破解百万患者规范诊疗难题

南都N视频APP · 健闻
原创2025-08-03 08:46

8月1日,我国首个聚焦炎症性肠病诊疗规范化的国家级标杆项目——“炎症性肠病(IBD)规范化诊疗与管理专项能力提升项目”在北京正式启动。作为国家IBD诊疗领域首个系统性攻坚工程,该项目由武田中国公益支持,聚焦“规范专病管理、强化专病能力建设、推动认证实施”三大核心,与“健康中国2030”战略高度契合,旨在为需终身随访的IBD患者探索规范化管理路径。

图片

150万患者的生存困境与诊疗鸿沟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其高误诊率、长期治疗负担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深远影响,已成为我国消化系统疾病管理的重要挑战。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IBD患者数量已接近91万,预计2025年将激增至150万。

患者数量的显著增长暴露出严峻的诊疗服务缺口。截至2025年7月,全国认证IBD专科医生仅486人,推算总数约千人,远无法匹配患者需求。基层诊疗能力的薄弱更放大这一困境——近50%的克罗恩病患者需经2次以上就诊才能确诊,80%的患者曾被误诊为肠结核等疾病,部分误诊周期长达数年,直接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图片

“IBD疾病负担攀升需全社会关注。我们必须推动专科人才培养与诊疗规范化,让患者享受规范便捷的服务。”项目专家组组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旻湖教授强调,基层在生物制剂规范使用及并发症管理上的欠缺,可能导致“轻症拖重、重症乱治”,加重患者负担。

构建规范诊疗体系迫在眉睫

规范化诊疗与管理对改善IBD患者预后至关重要。自1956年认识IBD以来,我国多次更新诊疗共识,推进符合国情的规范体系构建。此次项目规划了清晰实施路径:制定统一单病种诊疗路径与学科建设细则,从源头解决流程差异;依托“人才送上去+专家走下来”的双轨培训体系,促进基层与上级专家交流学习;推动统一评估考核标准,实施国家级、省级、建设单位三级认证,以考核激励人才发展。

陈旻湖教授指出,体系建设需持续发力:“须将标准融入各级机构日常诊疗,避免‘纸上共识’;分级评估不能止于‘授牌’,需动态监督服务质量提升。”项目计划年内完成《炎症性肠病诊治规范化学科建设细则及评估指标》及人才培养评估标准,评估20家单位和600位人才,并推进设立国家级专病管理行政机构及专项专家组,牵头省级培训与评估工作。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温玮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