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议校友“千班万元”捐赠,小心伤及校誉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快评
原创2025-08-05 22:02
图片

“千班万元”捐赠倡议。

近日,一则“信阳师范大学针对往年毕业生发起50周年校庆‘千班万元’捐赠倡议”的消息在网络引起热议,倡议书中关于“(每班级)倡议捐赠目标数额不低于1万元”的表述,产生较大争议。此类以班级为单位、设有捐赠目标数额的捐款倡议,明显有违“捐赠出于自愿”的常识,难免令人感到困惑,甚至引发公众反感。

事出反常必有妖,既然是面向老校友的募捐,当然应该是自主自愿、量力而行、丰俭由人,如果设定具体金额,那就不是募捐,反而颇有“索捐”的嫌疑了。大学之于校友,往往意味着某种精神图腾和心灵归属,其中的感情羁绊不是能够用金钱来衡量的。校友事业有成,愿意为学校发展尽一份力,当然值得称道,但无论捐赠多少钱,都饱含着他们对于学校的热忱。这份热忱是无价的,理应受到珍惜。

面对争议,学校有关人员很快给出了解释。据媒体报道,校方一工作人员回应说,“现在只是募捐初期,并未收到过万的班级捐赠,目前收到最高数额的班级捐款是2000元。有三四位个人名义的10万元捐款,多数捐款金额在100—200元之间。”负责该捐赠项目的校方工作人员则称,“此次捐赠活动秉承自愿原则和公益性,多少不限。具体内容以捐款公告为主。”从这些回应可以看出,学校已经有意收回了“千班万元”的倡议提法,更加强调此次捐赠活动的自愿原则和公益性,而且表明本次活动情况最终应以捐款公告为主,原先的倡议书不作为捐赠活动的规则要求。

这些回归常识的回应,让人暂且为信阳师范大学松了一口气,在事关校誉的问题上,校方没有犯糊涂,算是及时止损了。回看倡议书引发的争议,不难发现,这是一起用力过猛的策划文案所导致的尴尬事件。其实也不难理解——在工作和生活中,有的人为了追求某种宏大感或整齐划一的秩序感,经常滥用大词儿、新词儿,试图通过营造他们自以为的磅礴气势,来映衬自己策划文案的“精彩绝伦”。但往往忽视了这些大词儿、新词儿的背后,很可能违背了常识,在实操中出现“翻车”。用网络语言来说,这就是一种“刻奇”。

信阳师范大学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河南省创办的第一所本科高校,是河南省重点建设的两所师范大学之一。关于“师范”的含义,人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学校的声誉如何,从根本上看,靠的是培养出的人才,但同时也系于自身形象。校友对于学校的捐赠,展现的是彼此间的情感纽带和深情厚谊,寄托着校友们希望学校明天会更好的期许。对此需要正确认识这种情谊的纯真和厚重,而不必心心念念对捐赠活动进行过度化的包装。

“千班万元”这种口号,看似机巧、大气,实则却是某种好大喜功、形式主义的心理作祟。这也再次提醒,凡事要实事求是,要在规则范围内设法丰富活动形式,不能一味追求“高大上”的活动品牌而忘记了开展工作的初心。

文|小宇

编辑:何起良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