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多封抗战侨批首次公布,见证华侨家族的抗战史诗!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5-08-14 18:54

14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广东省档案馆举办“抗战烽火中的家国情怀”推介活动,推介一批馆藏征集的抗战时期侨批档案。90多封抗战侨批首次公布,也是首次全文公布。

侨批,又称银信,是华人华侨寄给国内家属的书信和汇款凭证。2013年,侨批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图片

侨批

广东省档案馆征集整理部黄晓明副主任表示,抗战时期的侨批档案在民间存量较少,能够以家庭为主线展开叙事的侨批档案更是凤毛麟角。今天,向大家推介并展示的这一组抗战时期侨批档案是年征集进馆的,主要是旅居印尼的广东梅州大埔籍华侨林史臣及其幼子林南英写给国内大儿子(哥哥)林选英的家书。具有归户性强、系统性好、时间节点特殊(该组侨批集中在抗战时期)等特点,在民间实属罕见。就其内容而言,既有对林选英日常生活的殷望嘱托,也有1941年在南洋四处寻觅其国内就读所需医学器具的惦念期望,更有对当时抗战局势的关注、对祖国家乡的忧虑、对侵略者的痛斥。这些家书不仅承载着浓浓的父子、兄弟深情,更以最真实的笔触、最细腻的情感,以普通民众视角、海外视角,向我们展现了海外华侨在抗战烽火中构筑的经济生命线、深厚家国情。

透过这90多封抗战侨批的斑驳墨迹,一部华侨家族的微型抗战史诗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一个家族的书信,透露出华侨在抗战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生动诠释了抗战烽火中的华侨家国情怀,在战火纷飞中铸就了金融抗战与精神抗战的双重丰碑。

华侨林史臣一家是如何支持国内抗日的呢?从这些侨批中可见一斑。

纾难

林史臣是大埔大麻镇昆仑村(现属银江镇管辖)人,早年赴荷属印尼谋生,经不懈努力,创办碾米企业——大有公司。随着二战的爆发和国内抗战局势的紧张,林氏的生意开始走下坡路。1939年“蚀本一百余千,计本息净尽,外仍欠荷兰安达银行六十七千”,“连年大亏大败”,欠下银行巨债。尽管如此,这位南洋侨领一边劝儿子省俭,一边在国难当头之时,带头动员侨社,为祖国抗战大量捐款。

据不完全统计,作为苏门答腊南榜赈灾总会常务委员,林史臣自“七七事变”起2年多内“出发募捐十回之中占有九次”。即使自家大有公司生意不佳,他仍坚持每月认捐十盾,有时还有特别捐,大有公司认月捐100日盾,“计算大有公司自中日战事发生至今捐出去数不下数千余盾”。在以林史臣为代表的苏门答腊华侨华人的努力下,截至1938年3月,“苏门答腊的一介小小埠头,却四次寄回一百千元,仍存之款未付回一万余盾。现在又筹备夜市一礼拜,本月初五日开幕,谅想可筹得万元左右。”1940年,当地华侨响应祖国捐资救国号召,“负担捐献贰仟万元国币”。而这样的救国捐款几乎耗尽林史臣的个人所得:每月收入“只可供养你弟读书,并及各费用等”“除用费后,可概入赈灾之用”,故乡的土地也计划“将所有山地改种植矮桐”以响应中国政府“桐油换援助”的号召。

节衣缩食甚至毁家纾难,只因华侨华人始终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连,希望用涓涓细流为祖国筑起经济支柱。正如林史臣感慨:“可见人心如此团结!”

图片

父亲给选英的信,提及商业形势冷淡,听闻长沙会战胜利,对国内抗战充满信心,自己担任南洋南赈灾总会常务委员,经常外出为国内募捐。

投军救国

林选英是林史臣的大儿子。林史臣希望儿子高中毕业后可以继承家业,来南洋经商。但因全面抗战爆发,1937年9月,林选英决定成为一名军医——到中央陆军军医学校广东分校就读。父亲对儿子的安全不免焦虑和担忧:“共班者有同乡人否?所读之书,所做工作并几年毕业?卒业于后服务情形对矣国家各等,望吾儿来函时顺笔达知为?”“现时日本无人道之轰炸,为父母者不过忧虑此点。”林史臣一边对儿子百般牵挂,一边又期望儿子能够成为真正的军医为国服务,尽力为儿子提供支持,在海外购置听诊器、针筒等医药器械,甚至疟疾缠身时仍四处奔波寻问购买德国显微镜,只因德国出品最好,只因战时国内军队需要。

林史臣在回信中叮嘱林选英“为国服务,使父母生平之大愿已达目的。”国家危难之间,林氏父子身处异域,心系故国,他们在国与家之间做出了坚定的选择。

图片

选英给父亲的信,提到自己进入中央军医学校广东分校学习,谴责日本轰炸无辜难民,未来的战事如何不可预料。

稚语寄怀

林南英是林史臣的小儿子,1937年时还只是10岁的三年级学生。在哥哥从军后,他多次写信追问抗日战争情况,关心国家大事:“我天天都有看报”,中日战事如何?欧洲怎样?意大利有参战吗?”“请哥哥把中日战事的消息告诉我”。尽管身居海外,他依然可以回答出“中国有几省?答:贰十省……”,“中国有多少人?答:四万万七千万!”“什么叫做汉奸?答:帮日本的叫汉奸。”他在作文《土地广大物产丰富》中写出对祖国发展的独到见解:“我们必须成群结队,拿了斧、锯、锄、犁,备了机器,去垦殖,把这些空地,开发这些富源,必须如此,才真的可以说我们中国土地广,物产丰富。”当母亲说计划回国时,他无比欢喜,“因为我对于祖国的观念很深。”一位身居异国他乡的孩童,若不是家庭教育耳濡目染,又怎能形成对祖国如此深刻认知?

图片

弟弟林南英给选英的信,提到中国虽然物产丰富,我们不去开发又有何用?认为我们应该把这些资源开发利用起来中国才算真正的物产丰富。

专家:抗战胜利,华侨居功至

这90多封侨批有着怎样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呢?广东华侨博物馆原馆长,华人华侨史、东南亚华侨抗战史研究专家王明惠表示,在抗战期间,海外华侨积极捐款支持祖国抗日。对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谓居功至伟。从1937年至1945年期间,海外华侨捐款数目达13亿元(国币),侨汇95亿元(国币)、11亿元债券(包括抗日股债、救国公债、国防公债等),在经济上有力支持了全国抗日。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从海外回国抗战的粤籍华侨就有4万余人。

他谈到,今天展示的侨批没有华丽的语言,也没有激昂的词语,都是很普通,很朴实的家长里短,但有家国情怀在里面,令人感动。因为家乡被日本侵略了,他们很关心家乡亲人的状况,希望祖国打赢战争,重新恢复正常的生活。像林史臣的侨批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当时开米业的中小企业家,虽然自己企业生意不好,但仍然坚持月捐支持抗日。他的侨批信件都是自己公司的信件,应该有自己的工厂,信件用的都是宣纸,应该是一个儒商。当时的侨批信封上很多都印有抗战必胜、纪念七七、九一八等宣传口号,通过这些反映他们对祖国抗日的支持。可以看出,当时民间抗日氛围热烈。

侨批金融史、抗战时期侨汇史研究专家蒙启宙表示,“侨批”是海外侨胞与侨乡亲人之间流转银钱和往返家书的指称。明清至民国时期称谓繁杂,“银信”在广东、福建侨乡的使用最为普遍。“批”是银信的缩写。“侨批”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凸显了华侨银钱家书的跨国属性,新中国成立后取代“银信”等称谓成为通称、专称。

他谈到,这次的家族侨批档案数量大、时间集中、内容丰富,对学界很有意义。其中涉及了南洋华侨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助于学界对于南洋社会和粤东华侨抗战研究。当时抗战侨批主要是通过金融(银行、水客)途径来到国内,耗时很长,非常不易。有的水客带着侨批,碰到战争,半年才能带侨批回国。抗战侨批进入国内有两个关键线要突破:一个是要突破军事封锁线,一个是突破经济封锁线。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许晓蕾 实习生温欣  通讯员王寒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