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万里同心——海外华侨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特展”在广州华侨博物馆开展。
依托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总分馆联动机制,北京市、广东省广州市、潮州市、黑龙江省黑河市、云南省德宏州五地同日同步启动该展,全景式呈现海外华侨在十四年抗战烽火与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中的不朽功勋与重大贡献。
展览现场
万里同心 全球华侨支援抗战
十四年抗战岁月中,众多海外华侨虽身处异国他乡,却始终心系祖国,与祖国同胞同呼吸、共命运。
抗战期间,海外华侨戮力同心、倾囊相助,通过宣传动员、发动抗日捐款、捐献军需物资、认购救国公债、增寄战时侨汇等方式,为祖国抗战筹措巨额军费和战略物资,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据相关研究统计,抗战期间华侨捐款超13亿元,寄送战时侨汇超114亿元。
抗战期间义捐收条
除经济支援外,众多华侨更不畏艰险,毅然归国参战。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来自马来亚、菲律宾、印尼等地的200余名华侨青年,组成华侨义勇军共赴国难。1939年,在著名侨领陈嘉庚的号召下,3200余名南洋华侨青年毅然放弃海外安逸生活,归国投身抗战洪流,在滇缅公路上冒死抢运军需,成功打通战时生命线。亦有众多华侨青年,怀揣报国赤诚,千里奔赴革命圣地延安,而后投身八路军、新四军及敌后抗战,成为抗日救亡的中坚力量。
与此同时,海外华侨在异国他乡,以纸为阵地,以笔作刀枪,创办报刊揭露日寇暴行,用相机记录战争真相,组织文艺团体唤醒同胞。从《救国时报》到《南洋商报》,从戏剧巡演到战地摄影,华侨不遗余力地凝聚全球反法西斯共识,壮大民族救亡声浪。著名音乐家、新加坡华侨冼星海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更如惊雷般激荡四万万同胞的抗日斗志。
从募集巨额资金、输送战略物资,到以笔为枪声援祖国、直至亲身投入惨烈战斗……海外华侨成为参与反法西斯战争时间最早、历时最长、活动范围最广的移民群体,以血肉之躯与同胞及侨居地人民共同筑起钢铁长城,为战争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两百多件珍品再现华侨赤子功勋
中英文版《义勇军进行曲》乐谱,泛黄的航空救国公债券与捐款收条,飞虎队胸章、华侨战士曾使用的武器装备……两百多件珍贵展品汇聚一堂,生动展现海外华侨团结一心、奋勇抗战的伟大壮举和赤子情怀。
本次展览还特别聚焦华侨在华南抗战中的卓越贡献。在艰苦卓绝的华南敌后战场,千余名华侨青年毅然回国,加入东江纵队、琼崖纵队等抗日武装。他们凭借精通南洋语言文化、深谙华南地形的独特优势,在危机四伏的情报传递、国际联络和后勤补给线上担当重任,成为连接国内外抗战力量的“生命线”与“连心桥”。
《父辈们的征途——致敬东纵战士》
在“烽火侨心 共赴国难”展厅,东江纵队华侨成员刘展明之子、“游击妈妈”邱银娇之孙刘思东创作的巨幅油画作品《游击队之歌——我的母亲(左一)和她的东纵战友》《父辈们的征途——致敬东纵战士》尤为震撼。作品以深沉笔触生动刻画东纵战士群像,让观众仿佛重回救亡图存的烽火岁月。
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全面抗战关键阶段,一批南洋华侨青年踊跃回国参加抗战。展厅内,馆藏新加坡归侨李侠夫的抗大和陕北公学毕业证书、证件照等一批展品,无声诉说着他奔赴延安、坚持敌后抗日与救死扶伤的历程,彰显了爱国华侨的赤诚奉献。
牙雕艺术家朱忠盛为抗战胜利80周年创作的猛犸牙雕作品《呼唤和平》首次亮相广州。作品以战争灾难的惨痛教训警醒世人,呼唤摒弃仇恨,珍视和平。
泛黄的义捐收据,印证着海外同胞节衣缩食支援祖国的赤诚;珍贵的抗战侨刊,记录下华侨海外呐喊的壮举;陈列的武器装备,诉说着华侨战士走向战场,用生命捍卫尊严的英勇抉择……结合场景复原与互动体验,观众得以沉浸式感受这份跨越山海的家国情怀。
据悉,该展览入选国家文物局公布的2025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
展览由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广州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主办,广州华侨博物馆、潮州市博物馆、黑河旅俄华侨博物馆、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承办、广州市东江纵队研究会、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协办。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15日,为期2个月。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通讯员穗同心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