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米篮球小将韧带断裂 精准修复7天重返康复训练

南都N视频APP · 健闻
原创2025-08-14 18:42

身高2.1米的年轻篮球运动员李翔(化名)在训练比赛中遭遇踝关节韧带断裂性损伤。面对高强度运动需求,若按传统方案进行重建式手术,不仅恢复时间长,后续的康复训练也会受到影响,运动生涯都会受到一定影响。而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足踝外科侯辉歌主任医师运用独创的“暨大改良复合增强修复技术”(JUMSA方案),让他术后第一天即下地活动,第七天便投入弓步康复训练,第十天已系统恢复训练。

图片

“四有青年”的抢救性修复方案

“像李翔这类患者,我们称为‘四有青年’。”侯辉歌解释,“四有”指年龄小、运动需求高、韧带完全断裂、关节松弛四类特征。传统诊疗常以“保守治疗”或“韧带重建术”应对,但前者易致慢性不稳,后者需牺牲关节灵活性。

侯辉歌团队通过肌骨B超动态精准评估后,为李翔启用JUMSA方案——一种融合生物型与非生物型修复方式复合的微创修复技术。该技术利用患者自身外侧复合体结构进行整体修复,辅以内增强固定。“就像用‘安全带’加固断裂部位,比原生韧带更强韧。”术中仅缝合断裂韧带,未移植人工材料。术后李翔第一天下地、第二日出院,第七天即开始康复训练。侯辉歌强调:“对运动需求高的年轻人,抢救性修复才能兼顾稳定性与灵活性。”

一场手术,两种康复路径

同样的韧带断裂,李翔的队友,一名同样年轻的篮球运动员的经历截然不同。他接受的是传统重建手术,术后打石膏固定1个月,关节完全制动。而李翔术后7天已在不拆线的情况下,由专业康复师指导进行关节屈曲活动。

“重建手术需取自体韧带或植入人工材料,虽恢复稳定性,但关节灵活度受损,且康复周期漫长。”侯辉歌对比指出,JUMSA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微创操作与刚性固定结合。患者因未破坏原有解剖结构,可极早期活动,避免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研究显示,传统重建者平均需4个月以上恢复运动能力,而接受JUMSA修复的千余例患者中,年轻群体最快1个月即重返赛场。

“石膏静养已成过去式。”侯辉歌以李翔为例分析:篮球运动员对踝关节爆发力要求极高,传统方案无法满足其快速康复需求。而JUMSA技术通过术中精准调整高强线的位点和张力,匹配患者身高体重、运动强度等个体差异,实现“稳固修复打好康复基础”的闭环。目前该技术已应用于武术冠军、职业拳击手等千余例高需求患者,术后3年追踪显示,即使再次扭伤,增强部位仍保持超原韧带10-20倍的强度。

“从‘静养等待’到‘主动重建功能’,运动医学的进步正让年轻运动员不必在伤病与梦想间妥协。”侯辉歌说。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温玮 通讯员 张灿城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