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速放缓?不,是增长逻辑在升级。
围绕“辣条一哥”的讨论中,总有人质疑卫龙的成长性。但2025年中报数据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卫龙正通过高毛利蔬菜制品的结构性增长,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8月14日,卫龙美味(09985.HK)公布2025年中报,今年上半年卫龙实现总营收34.83亿元,同比增长18.5%;净利润7.36亿元,同比增长18.5%,每股基本盈利0.31元。更关键的是,蔬菜制品收入占比从2024年同期的49.7%跃升至60.5%,增速达44.3%,成为驱动增长的又一核心引擎。业绩发布后,今日卫龙美味(hk09985)的股价大涨,截止收盘,股价为13.300港元,当日涨幅达9.83%。
据CBNData,在辣味零食市场年复合增速仅9.6%的当下,卫龙以“魔芋爽”“风吃海带”为代表的蔬菜制品增速远超行业均值,其中卫龙魔芋制品所在细分赛道的增速达28%。而靠传统辣条品类,卫龙依然在今年上半年创收13亿元人民币,企稳“辣条一哥”的江湖地位。
从依赖单一品到构建抗风险能力更高的“金字塔式”产品矩阵,卫龙用高附加值产品重构增长模型。湾财获悉,2025年上半年,卫龙毛利率达47.2%,集团毛利同比增长12.3%至16.42亿元。
产品矩阵升级
用“超级食材”打开利润空间
卫龙结构性增长的“三重驱动力”,第一重来自产品矩阵的升级。用卫龙董事长刘卫平的话来讲,魔芋、海带这类“超级食材”是关键。
如果以金字塔造型来拆解,底层辣条为稳稳的基本盘。尽管上半年调味面制品收入同比微降3.2%,但半年就靠辣条创收超13亿元,且通过吮指烤肉味大面筋、麻辣小龙虾味大面筋、麻辣牛肉味亲嘴烧等创新口味持续圈粉消费者,卫龙辣条市占率仍居行业第一。
而蔬菜制品,作为金字塔的中层,有效给集团提利润。2025上半年,以魔芋爽为代表的蔬菜制品表现亮眼,为卫龙贡献收入超21亿元,较上年度同期增长44.3%,占总收入百分比由上年度同期的49.7%增至60.5%,该业务板块作为公司第二曲线继续收获成长性释放。
从首创辣条到孵化爆品魔芋爽,卫龙给辣条行业树立标准的同时,也打开了蔬菜制品的新赛道。2024年,卫龙在魔芋爽品类中市占约70%,在魔芋零食品类中市占约42%。
而在金字塔的顶层,卫龙也用持续创新探索更多增量。海带作为另一个“超级食材”,被卫龙委以厚望。2019年面世,卫龙子品牌风吃海带多年来保持较好的自然动销表现。今年7月,清爽酸辣味风吃海带作为新品进一步扩展其海带品类市场份额,艺人管乐也被官宣成为风吃海带品牌大使。第三条增长曲线,冉冉升起。
为什么结构性增长更重要? 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多元的高毛利产品矩阵更有助于分散风险。卫龙蔬菜制品的快速放量,不仅抵消了成熟品类辣条红利释放减缓的影响,更有效推动卫龙利润增速与营收增速持平,实现高质量增长。
产能与渠道优化为结构增长护航
而卫龙结构增长的另外两个关键,来自于产能革命和渠道优化。
全渠道、线上线下全平台覆盖,依旧是卫龙的重点策略。其中,线下渠道收入同比增长21.5%,占总收入比重进一步提升至90.4%。线上流量越来越分化、电商平台业绩销售愈发与投流转化绑定的当下,高质量线下渠道的建设对流量的留存至关重要。终端网点下沉、持续拓展高价值渠道,零食量贩店、会员超市等新兴渠道贡献显著。
在线上领域,卫龙同样积极布局,构建全平台生态体系,确保与线下渠道形成有效联动,助力全渠道发展战略落地。
47.2%的高毛利,也离不开产能的进一步优化。今年,卫龙自主研发的第七代魔芋生产设备对外公开,卫龙杏林四/五厂堪称堪称辣味休闲食品界的“黑灯工厂”。新工厂占地面积仅1.6万㎡(较旧厂缩小50%),但产能翻倍、生产效率全面提升80%。通过自动化生产线和数字化系统升级,卫龙单吨生产成本同比下降5%,为毛利率提供支撑。
通过"研发+智造"双轮驱动,卫龙打破休闲食品行业"规模不经济"的魔咒——传统模式下,品类扩张往往伴随成本攀升,而卫龙以智能化压缩生产链路、提升产能效率,为高增长品类提供弹性供应链保障。
卫龙的升级路径也为当下休闲食品行业提供新思考。从“重规模”到“重结构”:在消费提质升级的背景下,单纯追求规模增长的时代已结束,品类优化与利润提升成为关键。
而打破“辣条依赖”到开创多品类的“辣味生态平台”,卫龙不仅有产品创新的能力,更有研发、产能、渠道共同搭建的“金三角”,这也为其构建竞争对手们难以轻易跨过的护城河。
或许,卫龙的对手从来不是同行,而是消费者对辣味的想象边界。从辣条到魔芋、海带,卫龙正在重新定义辣味零食的疆域。
文/陈盈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