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本攻坚三年行动背后:一件事全链条新规如何改写城市安全?

南都N视频APP · 察时局
原创2025-08-15 19:03

自2024年初国务院安委会部署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以来,各地以点带面寻找最优解,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重特大事故首次降到个位数,死亡人数首次下降到2万人以下;2025年上半年,全国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2.9%、17.8%。

近日,南都记者跟随国务院安委办、应急管理部来到天津实地探访。据介绍,天津将建筑、加氢站、高风险旅游、电动自行车等11个重点领域纳入“一件事”全链条监管框架,破解安全责任不清、监管存在盲区的“老大难”问题。天津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张逢凯表示,“该机制解决了‘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实现了传统领域与新兴领域‘有人管’的突破。”

从“天津之眼”每周停运检修日损30万坚守安全底线,河西区智能充电车棚破解电动车充电难题,到小散工程通过网格化管理消除盲区……如今,天津已实现连续多年无重特大事故,用协同治理的合力筑牢安全防线。

图片

夜幕下的“天津之眼”。王玮摄。

“天津之眼”的“安全账”:周检停运日损30万也要守住安全底线

作为年接待超110万人次的4A级景区,“天津之眼”摩天轮的安全运行是重中之重。天津市文旅局二级巡视员刘桂明坦言,超高客流对大型游乐设施的安全运行是一场大考。“我们把这项工作当作‘一件事’全链条来管。”

据刘桂明介绍,天津市文旅局牵头建立高风险旅游项目、非A级景区及等级与非等级民宿三大链条台账,“高风险旅游项目已摸排出207个,民宿2514家,底数清了,也为下一步做好工作打下了好的基础。”目前,市级、区级、企业三级管控闭环已成型,下一步将对高风险项目逐一“体检”。

天津市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左晓辰介绍了气象精准化如何助力文旅产业安全。“1×1公里智能网格预报和15分钟快速循环雷达外推,实现个性化预警。”他举例说明精准化带来的改变,“全市发布暴雨预警时,摩天轮区域可能不受影响。我们正开发气象游览指数,未来游客可精准选择最佳观景时段。”

据悉,目前极端天气响应标准已细化:7级大风、中雨、冰雪天气立即停运,而去年底升级的技术体系将误停率显著降低。 

当天,记者也注意到摩天轮并未启动。“昨晚8:45接到防汛三级响应通知,我们同步启动预案疏散游客。”“天津之眼”项目负责人吕振然举例,“风力达每秒12米预警,15米必须停运疏散游客;降雨达中雨级别立即联动停运;冰雪天气因驱动方式特殊同样需停运;政府发布防汛三级响应时,旅游景区必须执行停运指令。”

图片

因天气原因停运的摩天轮。王玮摄。

据介绍,摩天轮每周还要拿出一天时间来进行全面的安全检修。该名摩天轮项目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安全账”“经济账”:每天减少收入应该达到20万,高峰时接近30万。即便如此,为确保安全,每周一雷打不动进行设备整体维护是值得的。

他进一步说明,这是“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年定检”工作机制的关键环节:每日运营前后进行基础检查,每周重点检测中轴传动等核心部件,年度则需通过国家特种设备A类强制检验。

再小工程也要戴“紧箍咒”:网格化破解小散工程监管难

“170平方米的小店,也得按大工程的标准管!”河北区一家西式烘焙店装修现场,电钻声此起彼伏,工人踩着铁梯铺设线路,安全绳紧扣腰间;执法人员正与施工负责人交流——这是现在河北区小散工程监管的常态。

图片

工人正在装修。王玮摄。

小散工程指依法可不办理行政审批的各类小型建设工程,如门店装修、广告牌安装等,投资小、工期短、无需办理行政审批手续,却易酿事故。

“我们在巡查中发现了这个项目存在很多安全问题,包括使用自制木梯、临时用电也不规范、灭火器配备不足等安全隐患”,天津市河北区住建委副主任刘星佐介绍,以往300平方米以上工程才需备案,300平方米以下成为“灯下黑”。

2024年,天津市河北区安委办出台小散工程安全管理试行办法,将限额以下工程纳入全链条监管:属地巡查发现隐患—部门专业核查—整改复查—社区物业日常巡查—定期“回头看”,直至工程结束。刘星佐表示,“我们明确‘三管三必须’的工作原则,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

天津市河北区鸿顺里街道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孙韬向记者介绍了三项机制:网格化管理、痕迹化管理、重点监管。“工作人员划片巡查,发现施工点位拍照留痕,反馈各部门并发放责任清单,现场指导安全施工。”

图片

工作人员介绍检查项目。王玮摄。

“有次看到木梯摇摇晃晃,工人年纪大又没系安全带。”孙韬回忆,“我们立即叫停,同步联系区住建委支援。”他也补充道,遇到承重墙是否被拆等专业问题,则有街道启动联动机制,由区住建委迅速到场鉴定。

据介绍,这一小散工程治理经验即将在天津市全市推广。天津市住建委副主任王荃表示,“限额以下小型工程不用办理行政审批手续,但绝不能成盲区。街镇吹哨、部门报到,把各部门拧成一股绳,让全国看到‘再小工程也要戴紧箍咒’。

智能充电车棚全覆盖: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骤降六成

天津作为全国最大的电动自行车生产基地,产业群体规模和生产制造能力均居全国前列。总产量占全国的39%,排名第一,雅迪、爱玛、小刀等知名企业均落户在天津。天津市在册登记的电动自行车也达到365万辆,保有量巨大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管理压力。对此,天津打出了一套“疏堵结合”的组合拳。

为保障需求,加快停放充电设施建设。天津市制定《既有居住区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建设导则(试行)》,明确1:3增配建标准,小区内增设充电端口37.7万个,利用小区外公共空间建设充电端口0.99万个,增设共享电动自行车充电柜0.25万个。在城市更新、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因地制宜增设充换电桩556个,充电插口2412个。同时,指导全市机关单位改造增设充电端口3149个,倡导电动自行车“满电回家”缓解居民社区充电压力。

记者来到河西区君禧华庭社区发现,小区新建车棚配备80个充电口,按民用电价加少量服务费,充一次电仅需1-2元。更重要的是安全性,具备自动断电和消防灭火功能。

智能充换电柜也在河西区全面铺开,扫码即用。“全区规划545个点位,根据场地灵活配置45仓或90仓机型。”物业服务管理中心副部长闫赛揭开柜体安全秘密:13毫米高强度钢板内涂防火漆,每仓独立配备温控断电(超80℃触发)和气凝胶灭火装置,“即便单仓爆燃也不会蔓延”。充电柜的衍生功能更显巧思。

图片

河西区君禧华庭社区的智能充换电柜。王玮摄。

“我们新增了废旧电池回收板块。”住建委负责人指着柜体解释,居民可临时存放废旧电池,由专业公司统一清运。未来还将探索二手电池估价服务,“评估后通过小程序返现,避免闲置电池在家‘埋雷’。”

记者注意到,在君禧华庭社区,高层住宅电梯普遍加装智能梯控系统,通过重力感应和图像识别,一旦检测到电动车进入,立即语音报警并阻止电梯运行。这套系统已覆盖全部24部电梯。

 

图片

社区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自行车进电梯开启报警模式。王玮摄。

“电梯都装了智能梯控,摄像头检测到电动车影像就会语音提示‘禁止进楼’。”社区党委书记元哲霞表示,“它通过重力感应和图像识别双重判断,一旦发现电动车,电梯会持续报警且无法关门。” 她坦言管理靠“长期教化”,但万分之一的燃爆事故,“对每个家庭都是百分之百”。

“现在电梯里都安装了梯控,有个别的人往楼上推电动车,直接就有警报提醒,也就都知道不应该往楼上搬了。楼道里也就痛快了。”居民曾宪宇说。

值得一提的是,天津市工信、市场监管、住建、公安等多部门协同联动:工信部门牵头落实“一车一池一充一码”标准,组织百余场新国标宣贯;市场监管检查生产销售单位1.1万家次,立案380起,罚没560余万元;住建制定“3车1端口”配建导则,全市新增充电端口37.7万个、换电柜2594个;公安查处交通违法101万起,超标车上路日均查处量从360起降至26起,降幅93%;消防、公安、住建联合“扫楼行动”清理违规停放5.9万辆、飞线充电1.8万起。

整治以来,电动自行车火灾大幅下降。数据显示,2024年,天津市共发生电动自行车火灾131起,同比下降43%,从年初每月30余起,下降至年底每月10起左右。今年以来(1月1日至7月23日),天津市共发生电动自行车火灾51起,同比下降62%,未发生电动自行车亡人火灾事故。

创新“一件事”全链条安全监管机制:破解新兴领域管理盲区

从明确职责边界的“小散工程”网格化管理,到甘愿承担经济损失也要确保万无一失的“天津之眼”周检制度,再到疏堵结合大幅降低火灾风险的电动自行车全链条整治,天津正通过“一件事”全链条的安全监管创新实践,夯实城市安全发展的根基。

张逢凯表示,该机制落地以来,首先解决了“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解决了监管交叉领域“都管都不管”的问题。

张逢凯介绍,11项“一件事”全链条任务覆盖了建筑、能源、文旅等风险叠加、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

他以限额以下小散工程为例说,小散工程事故多发频发,与监管各部门职责边界不清不无关系。如今通过机制固化,部门职责清晰,监管短板得以弥补。在加氢站、醇基燃料、高风险旅游等新业态,同样通过细化分工、闭环管理,填补了监管空白。

“机制运行的第二个成效,是有效防范了重大风险。”张逢凯列举了一组数据:近年来天津未发生重特大事故,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王玮 发自天津

编辑:潘珊菊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