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值两年增长近1.8倍!广东探索绿色水经济发展六大模式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5-08-15 19:35

8月15日,《广东省绿色水经济发展》白皮书(简称《白皮书》)正式对外发布,其中指出2023年7月至2025年6月,广东水经济项目累计投资约120亿元,各地还谋划了总投资1000多亿元的储备项目。经评估,广东省水经济产业规模约1万亿元,项目产值两年增长近1.8倍。

《白皮书》由广东省河长制办公室组织编制,共分为发展背景、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成效、未来展望五章内容,系统总结了“1364”广东绿色水经济发展路径(锚定“1个目标”、做好“3个统筹”、形成“6种发展模式”、取得“4项成效”),提炼广东各地“点水成金、绿色兴粤”,发展绿色水经济创新举措。

740x354_689f03decab15.png?X-Amz-Content-

“1364”广东绿色水经济发展路径。

形成三个统筹发展思路

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

水经济是围绕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及水域岸线空间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而开展的各类经济活动的总和。绿色水经济是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而逐步形成的水经济新形态,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产业附加值高等特点。

644x384_689f03decb9a2.png?X-Amz-Content-

广东绿色水经济产业体系。

《白皮书》指出,发展绿色水经济意义重大,拓展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广东在推动绿色水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优化发展思路,形成三个统筹发展思路。

一是统筹发展和保护,凸显绿色发展底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得影响河湖水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得非法侵占河湖水域岸线,严守防洪安全底线;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全面落实“四水四定”,严格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建立健全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整改机制。

二是统筹市场和政府,构建良好经济秩序。既运用合理市场机制,成立广东省水经济促进会,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绿色水经济项目建设和运营;又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注重系统谋划,科学规划引导,鼓励试点先行,完善制度供给,优化服务指导,强化过程监管,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良好绿色水经济发展秩序。

三是统筹供给和需求,畅通经济良性循环。支持一批创新能力强、辐射作用大的领军企业,发挥带动效应;培育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开展节水、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修复、数字孪生水利等领域科技创新攻关及应用示范;积极创新河道资产产权改革、用水权改革、特许经营等机制。

系统梳理总结试点工作经验

探索绿色水经济发展的六种模式

2024年底,广东绿色水经济试点主要任务顺利完成,在系统梳理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白皮书》提炼形成了六种绿色水经济发展模式。

水城融合发展模式以水脉重塑城脉,协同联动生态廊道优化、生产动能更新、生活场景焕新等,推动河湖水系与城市功能深度互嵌。比如,佛山市以西江、北江为主轴构建发展廊道,促进沿岸产业、航运、文旅等资源整合,探索沿江发展路径;佛山市顺德区桂畔湖项目通过片区整体规划治理,以水系为纽带打造“湿地公园+水岸商业”的城市复合空间。

特色产业驱动模式以区域产业为基础,精准定位水域岸线资源特色,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横向拓展功能融合,形成差异化产业发展优势。比如,广州南沙粤港澳大湾区水上运动基地以水上运动为主题,延伸水上运动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链条;中山腾步游艇码头项目立足区域船艇制造产业基础和临港岸线优势,探索游艇“泊位服务—教育培训—休闲度假”一体化发展模式;清远北江内河水经济发展项目以水系旅游为特色产业,助力北江打造“黄金水道”。

工程盘活利用模式是以水库、水闸、小水电及堤防等水利基础设施为载体,通过景观营造、业态融合、文化挖掘等综合措施,盘活资产、打造品牌,进而反哺水利基础设施运行管护。如广州市天人山水大地艺术园项目充分利用沙溪水库资源优势,打造集艺术、体育、教育、康养、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度假胜地;江门市新会区御潭江项目,结合江新联围达标加固和碧道建设,盘活码头,引入轻餐饮、露营基地等新业态,打造滨水休闲新地标。

生态保护开发模式以生态保护为导向,通过环境治理、创新机制等,培育特色生态产业。江门市青年水库源林生态乐园项目便创新政企合作模式,实施库区生态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及后期旅游开发,水库水质从Ⅳ类以下提升到Ⅲ类以上。

图片

河源万绿湖优质水利用项目。通讯员 林冰莹摄

优质资源增值模式则利用湖库优质水资源,开发矿泉水、直饮水、即饮茶等优质水产品,开辟医药用水、功能饮料等新赛道,培育一批区域知名水品牌,打造天然饮用水公共品牌和产业集群。如河源市万绿湖水产业园区吸引农夫山泉、华润怡宝等头部企业落户,培育东源正能量、龙川霍山矿泉水等本土畅销品牌,推动项目集聚和产业链延伸。

文旅品牌赋能模式是以文化旅游为核心,在滨水空间设计中植入文化基因、活化历史建筑,营造文化体验、亲水休闲、夜间经济等特色消费场景。如佛山市三水区白坭文创特色小镇项目依托西江碧道,将水工程与水文化相结合,改造沿线泵站,挖掘龙舟、漆艺等文化符号,打造特色文创产业集群;深圳市龙华区观澜古墟项目将古村复兴与滨水空间改造相结合,借助观澜古墟、贵湖塘老围保护性开发,构建观澜河水岸活力带,扩大古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打造全民消费新场景、激活社会资本投资

水经济新业态项目产值两年增长近1.8倍 

2023年7月至2025年6月,广东在“10+2”省级水经济试点的基础上,市、县同步开展109个试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约120亿元,其中社会资本投资约占80%,并谋划了总投资1000多亿元的储备项目。

《白皮书》指出,绿色水经济发展取得拓展区域协调发展新路径、打造全民消费新场景、开辟社会资本投资新赛道、激发水利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等四项成效。

在拓展区域协调发展新路径方面,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相关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加快向粤东、粤西、粤北生态优势地区流动,催生区域经济新增长点。如肇庆广宁县绥江两岸水经济项目引入珠三角资金和管理团队,投资8亿元打造水上运动和高端康养业态,带动餐饮、旅游及竹制品等产业发展;揭阳普宁市南溪水乡项目吸引大量外出人口回流,2024年接待游客27万人次,辐射带动周边乡村发展。

图片

肇庆广宁县绥江两岸水经济项目引入珠三角资金和管理团队,投资8亿元打造水上运动和高端康养业态。

近两年,文旅类省级水经济试点共接待游客3500多万人次,水上运动持续升温、滨水文旅热潮涌现,打造了全民消费新场景。广州增江、佛山三龙湾、清远北江等地发展水系旅游,串联沿岸特色资源,成为热门网红游线。其中,广州市规划布局89处水上运动场所,发展帆船、皮划艇、龙舟、桨板等运动,丰富赛事活动供给,加快推动水上运动产业发展。

从投资占比来看,广东绿色水经济项目已完成的120亿元投资中,社会资本投资约占80%,政府资金撬动效应接近 1:4;从运营情况看,水经济新业态项目产值从2022年的114.4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19.2亿元,增长率179%,有效激活了社会资本投资动力。

此外,水经济充分挖掘河湖和水利工程的资源资产价值,形成“以水兴产、以产引资”的良性循环,增强了水利自身造血功能,拓宽了水利投融资渠道。如江门市西江碧道引入营地经济、夜经济等多元业态,每年为地方财政增加400多万元收入,部分用于碧道的运行维护,实现“以道养道”的良性循环。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王美苏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