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展览讲述一段承载民族气节与教育薪火相传的壮阔历史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5-08-15 20:36

一段承载民族气节与教育薪火相传的壮阔历史,首次通过大量原始档案向公众清晰铺陈。8月15日,由广州市档案馆主办,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府档案处、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广州图书馆以及韶关、清远、梅州、云浮等多地档案、文博系统单位共同协办,广州市档案发展中心(广州市音像资料馆) 承办的“烽火育才 弦歌不辍——粤港澳抗战迁徙办学档案史料展”在广州图书馆负一层大展厅拉开帷幕。

图片

展览以丰富的一手史料,深度还原了抗战时期华南地区院校在战火中辗转迁徙、守望互助的非凡历程,为公众了解那段艰苦卓绝的办学史提供了鲜活见证。

展览第一部分“方兴未艾——广州现代教育体系初具规模”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广州地区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中学教育、小学教育及幼儿教育等体系已初步建立。

第二部分“战火袭来——广州文化教育危如累卵”讲述了广州沦陷前,广州地区的文化教育机构成为日寇轰炸摧毁的主要目标之一,以及在国难当头之际,广州文化教育界采取系列措施奋起抗争,全力支援全民族抗战。

第三部分“守望相助——烽火连天迁徙路”细数了80多年前,国立中山大学、省立文理学院、私立岭南大学、香港南华学院和澳门雨芬中学为代表的大批华南地区学校在战火中辗转粤港澳多地迁徙办学的历程。

第四部分“弦歌不辍——艰难困苦育英才”讲述了大批先师学人在动荡流离中冒着战火、克服物资严重匮乏的困难坚持教学研究,以学术救国、读书报国的行动支援祖国的抗战救亡和建设,为民族的文化教育守护了珍贵的火种。

第五部分“赓续薪火——研学基地的开发建设”展示了近年来,在广东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下,乐昌坪石、浈江大村、清远连州、云浮及梅州等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开发建设情况。

第六部分“同根同源——‘联号’‘姊妹’学校”展示了粤港澳三地有共同渊源的“联号”学校以及由粤港澳三地教育部门发起创立的“姊妹学校”缔结计划发展建设情况。

展览亮点:

迁徙图景全景呈现,第一手史料奠定学术基础

展览精心梳理了国立中山大学、省立文理学院、私立岭南大学等众多知名院校跨越粤港澳多地办学的足迹。通过“迁徙示意图+珍稀档案”的立体呈现方式,观众得以清晰追溯这些学府在战火中为保存文脉而进行的地理大转移。这些首次系统展出的原始档案,为深入研究华南教育抗战史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三地档案首度合璧,共绘湾区教育互助画卷

本次展览是粤港澳三地及广东省内相关地区档案文博力量的一次历史性协作。以广州市档案馆核心馆藏为根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府档案处、澳门档案馆以及韶关、清远、梅州、云浮等关键迁徙地的机构共同参与策划。香港提供的岭南大学迁港办学平面图、澳门珍藏的广州执信中学迁澳档案、广州市馆藏的仲恺农职校借址澳门教忠分校的函件等珍贵史料联袂展出,生动诠释了危难时刻湾区教育界同舟共济的精神。

院士学籍首次公开,再现学子烽火求学路

展览首次公开展示了众多粤港澳学子在战乱中辗转求学的原始记录。黄本立院士在乐昌私立广州培正培道联合中学的学籍表、黄翠芬院士借读坪石国立中山大学的成绩单、叶叔华院士跨越香港、乐昌、连县多地求学的学籍表……这些泛黄的纸页,无声诉说着一代学子不甘为亡国奴、在颠沛流离中坚持向学的铮铮风骨。

沉浸体验直击心灵,互动传承历史感悟

为深化历史感知,展览匠心打造了多个沉浸式场景与互动环节。“被轰炸的校园”以震撼视觉重现日军暴行对教育设施的摧残;“烽火课堂”则引领观众体验先师于山区陋室中坚守讲台的感人场景。观众还可参与主题盖章、扫码答题赢取“毕业证”等趣味互动,在参与中完成对这段峥嵘岁月的精神传承。

存史资政育人,助力湾区建设

本次展览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面向未来的深刻启迪。它充分发挥档案存史、资政、育人的独特作用,旨在用档案讲好广州故事、湾区故事、中国故事,传承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坚定文化自信自强。通过挖掘展现抗战时期粤港澳三地守望互助的历史,为当代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学子厚植爱国情怀,为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融合与建设凝聚精神力量。

展览自2025年8月15日对外开放,将持续至2025年9月8日,线上展览也将同步制作推出。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许晓蕾   通讯员梁冰卿   柏德有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