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关税烽烟燃起、AI新浪潮来袭、全球产业链深度重组,中国制造企业正站在历史转折点上。在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制造企业如何找准方向、突破重围、开创新局?
2025年8月15日下午,《正道:中国制造企业的新出路》新书发布会在广州购书中心天河店举行。本次发布会以“中国制造业的创新突围之路”为题,聚焦正处于转型十字路口上的中国制造业,分析产业当前所面临的新问题和困境,探讨企业如何锚定未来实现创新升级。该书作者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谢泓、暨南大学教授苏晓华、《经济观察报》副总编辑邹卫国、英得尔实业(广东)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史杰君作为嘉宾展开对谈,发布会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总编辑何奎主持。此次活动旨在以阅读为媒,通过作者、学者、媒体、企业家、出版人的多元视角,形成“政产学研媒”对话,推动中国制造研究范式升级,擦亮“书香羊城”品牌,助力广州打造“全球阅读典范城市”。
作者谢泓先生,凭借20年深耕制造业的深厚积淀,带来这部融合历史洞察与实战智慧的转型力作,并以“观察者”与“陪伴者”的双重身份,抽丝剥茧地揭示了“中国智造”跃迁的底层逻辑:从数百家企业的真实转型案例中提炼出“技术—制度—文化”三维框架,既生动呈现了企业智能化改造的深层逻辑,又深刻剖析了全球产业格局变迁的演进,更前瞻性地勾勒出新商业文明的发展蓝图。他的著作不仅是一部企业转型升级的实战路线,更是学术界研究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政策界制定产业战略的珍贵参考。在这个“技术封锁”与“赛道更迭”并存的时代,本书给出了铿锵有力的回答:中国制造的未来,不是被动跟随,而是主动破局。
新书发布会主要围绕以下三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度探讨:
关税烽烟下的生存之道:中小企业何以突出重围?
中美贸易摩擦的烽烟,首当其冲灼伤了依赖国际市场的国内中小企业。然而,就是在这重重压力之下,《正道》一书并未止步于呈现困境,而是以诸多企业实践为样本,深刻揭示了中小企业在压力下迸发的惊人韧性及其突围路径。作者谢泓作为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长期追踪数百家企业。他敏锐地指出,传统“成本优势”在关税壁垒前已然失效,中小企业的生存密码在于“创新”与“转型”。例如,书中的“吊扇越洋记”一文生动描绘了一家小企业如何通过精准定位、文化融合与品牌塑造进行品牌出海,直击美国终端消费者,最终因其在亚马逊和其他线上平台销售表现优秀,得到了美国主流渠道的认可。而“改造一部造纸机,打开一个新世界”一文则展示了数字化转型并非巨头企业专属,中小企业通过对传统设备的智能化、柔性化改造,同样也能开辟高附加值的新市场。欧佩德公司虽只是改造了一部造纸机,但它从硬件到软件,从产品到系统,来回反复中,却不知不觉走到了中国制造的另外一面。书中百福电器的坚守、启正公司的品牌出海实践、优凯公司创造出绿色洗涤剂“偶爱你”,无不印证了这样的逻辑:中小企业的生命力在于“小而美、专而精”,在于对细分市场的深耕细作和快速响应能力。
作者认为,中国品牌的崛起,应该是基于数字经济对商业格局的改变。一个传统品牌产生的方式是需要沉淀在一个社会系统中,与社会认知、价值取向、利益链条形成闭环。新经济新品牌的形成,是用新的渠道、新的技术手段、新的设计方式、新的传递方式、新的表达方式、新的生产方式来达成,并产生新的信息链、供应链、物流链、价值链。
此外,企业突围还需要制度环境的优化。《正道》一书不回避痛点,直指“土地正成为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之痛”等现实掣肘,批判性地反思了政策环境与企业需求间的错位,并呼吁在存量经济时代,中小企业必须主动进行“管理的自我变革”,拥抱精益治理,提升组织韧性;同时,社会也需要为它们创造更公平、更友好的营商环境。谢泓反复强调,这些“深藏功与名”的中小企业,其价值远不止于就业贡献,更是中国制造生态多样性和创新活力的源泉。
AI革命中的转型之路:中国制造如何重塑竞争力?
在中国制造如何重塑竞争力方面,该书系统剖析了“AI+制造”为产业、企业带来的颠覆性重构,探讨AI革命下企业战略、商业模式和企业家思维的革新,并深入探究传统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组织变革挑战与应对策略,为企业在AI新浪潮中抢占先机、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打开全新思考维度。
作者认为,中国制造的“智变”,远非简单的机器换人或技术叠加,而是一场以“产业互联网”为基础,深度融合AI、大数据、物联网,重构生产逻辑、商业模式乃至产业生态的系统性革命。真正有竞争力的制造业企业是具备系统能力的企业,并能够将成果固化在软件架构之上,类似德国的西门子、法国的施耐德、美国的通用电气和日本的安川电机等。工业软件脱胎于制造实体而独立成形,先有制造场景,后有软件技术,再有软件的其他市场应用,而丰富的市场应用则不断优化软件的生态。譬如,波音基于飞机制造的软件就有七八千个。工业软件的时间积累与沉淀,这才是中国制造与世界 先进制造的距离。
谢泓以“技术实用主义”的视角,剖析了“数字化与制造业的全要素竞争”如何打破传统要素边界,让数据成为新的核心生产要素;“AI时代的终极战场:中小企业的生态优化”一文则展示了平台化、共享化模式如何赋能中小企业,融入智能生态链。中国的制造业若想保持优势,必须将中小企业的AI布局视为生态优化的核心工程:通过链式改造降低技术门槛,更要构建数据共享、标准互通、利益共生的新型产业关系。唯有如此,中国供应链才能进化为中国智能生态,在全球竞争中掌握定义权而非适配权。
重构文明图景:全球产业链重组中,新商业文明何以建构?
全球产业链的深度重组,不仅是地理布局的调整,更是供应链关系从“成本优先”向“价值共创”的转变路径。《正道》最具思想性的部分,在于其能突破技术与战术层面,将中国制造的转型置于更宏阔的历史与文明维度,并进一步追问,在这场大变局中,中国能为世界贡献何种新的商业文明?
谢泓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揭开“以人为本”的全新商业图景。在“新文明”一章中,他通过“《棉花帝国》的启示”,深刻揭示了制度安排是商业文明兴衰的底层密码,中国新商业文明的滥觞必然要求构建与之匹配的规则体系;借“灵渠:不单是国家主义的结果”的古老智慧,隐喻了国家力量、市场活力与社会责任在现代商业文明中应有的共生关系。同时,他对新商业文明的核心内涵进行了深刻阐述——企业的终极使命是实现社会幸福,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大企业存在的意义是责任而非攫取。这要求中国企业超越急功近利的“重商主义”和资本投机,回归“科学与理性、创新与创造、精益与求精、求真与务实”的工业精神。
面对“关税烽烟”,本书揭示了中小企业“深藏功与名”的生态位创新与韧性突围,它们是中国制造最深厚的底盘;迎接“AI新浪潮”,本书描绘了以产业互联网为基础、技术实用主义为路径的智能制造重塑图景,效率革命与价值创造是其核心;在“全球产业链重组”的背景下,本书更是发出了构建“新商业文明”的时代强音,呼唤以责任、创新、共生为内核的中国方案。书中那些“于无声处创奇迹”的企业家——他们低调务实、敏锐敢为、精益求精、勇于担当,用行动谱写着何为企业家精神。
梁小民、姚洋力荐:为何《正道》是一部值得研读的产业经典?
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先生赞誉此书为“内行讲门道”的典范——当发达国家逐渐走向去制造业化的空心经济时,中国制造业的出路在哪里?在人工智能时代,企业既要深耕技术创新,也要积极开拓海外新兴市场,提供增长空间。出海不仅是产能转移,更是产业链全球化的战略选择。谢泓先生的《正道》正 是这样一本“内行讲门道”的好书,他基于20年制造业经验,将实践上升为理论,既剖析现状又前瞻未来,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与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宝贵洞见。
姚洋教授肯定其解答了“新商业文明何以建构”的时代命题——在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数字化浪潮席卷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如何突破低利润困局?本书作者基于20年的行业深耕,结合广东制造业的鲜活案例,系统阐述了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升级转型,既强调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又注重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观,彰显新时代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本书不仅是一份产业升级的实践指南,更是对“新商业文明何以建构”这一时代命题的深刻解答。
此外,《供应链攻防战》《大出海》作者林雪萍也对此书作了最真切的概括:一个理解中国工业复杂性的独特视角,一扇观察中国企业突围的落地窗户,一种大爱中国制造的饱满情绪。《正道》一书展示了作者试图将广大读者带入企业家内心的雄心。他用一种庖丁解牛的熟练手法,如数家珍地解读了“制造业当家”的真正含义。这些经验包罗万象,覆盖了众多行业。对于中小企业和政策制定者而言,这本书指向了一串可借鉴、可跟随的清晰脚印。
北京零点有数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岳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当代制造业的演进,最经典地反映了经济核心生产力的成长逻辑,而在中国,这种解析和呈现更有价值。
以上这些绝非溢美之辞。《正道》的确是一部融合了微观洞察与宏观视野、实践智慧与哲学思考的厚重之作。它是身处转型阵痛中的企业家的实战宝典,也是政策制定者寻求实证依据的决策参考,更是所有关心中国经济未来、思考人类商业文明走向者的必读之书。正如前文开篇所言:中国制造的出路,不是被动跟随,而是主动破局。坚守这条以创新为驱动、以责任为基石、以共生的新商业文明为目标的“正道”,中国制造企业必将穿越重重迷雾,在星辰大海中开辟属于自己的壮阔航程。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