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中国文化的历史基因是家国情怀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5-08-16 16:38

8月15日,由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韬奋基金会、南国书香节组委会主办的第七届“全民阅读·书店之选”十佳作品发布会在南国书香节举办,知名作家梁晓声的《中国文化的历史基因》被全国千家书店推选为第七届“全民阅读·书店之选”人文社科类“十佳”作品。

图片

梁晓声曾以《雪城》《年轮》《今夜有暴风雪》等知青文学打动一代人,更凭借鸿篇巨著《人世间》摘得矛盾文学奖。《中国文化的历史基因》 是梁晓声继《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后,又一次深度的文化剖析。他从独特的文化视角切入,探寻千年中华文明形成的特质,深度解析中国人文化心理的基因密码及其历史演变。 书中,我们能看到《人世间》里那些鲜活人物背后深厚的历史背景与文化逻辑,更能理解塑造我们精神世界的根源力量。

在活动现场,他发表了获奖感言并介绍该书旨在从文化视角深度剖析中国人文化心理基因的演变,强调需“扎进文化的厚土”扫描历史现象,紧密连接历史与文化脉络,这既是对传统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展望。

对于南国书香节,梁晓声赞赏其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与开放包容的全民阅读氛围,精准体现了“南国”韵味。

对话梁晓声

写作是我终身职业

《中国文化的历史基因》是一本怎样的书?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又是怎样的呢?记者专访了梁晓声。

图片

梁晓声

谈创作:最满意的作品是《年轮》

记者:《中国文化的历史基因》属于人文社科类的书,与以往的小说不同,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梁晓声:我读书读得很杂,国内外的文史哲、历史人物传记都有涉略。我出差要带着书,睡前要看书,看各种各样的书。无形中看了很多书后,逐渐形成了一些思考,有的平时记录下来了,形成了这本书的雏形。这并不是跨界,我并不是只写小说,还写大量的时评, 90 年代还写了《凝视九七》。我还挺想写一部各阶层文化心理分析的书,可惜现在老了,没有精力。

记者:你写过多种类型的书,你最喜欢写哪种类型的书?

梁晓声:还是写小说、散文要来得更顺手一些,因为是虚构的。虚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需要考证哪一个情节,哪一个细节出自哪个方面,只要是出自我的头脑就够了。但是写这类非虚构类的书籍比较辛苦。学者如果写一本30万字非虚构作品,他背后要读很多书,要查资料,做卡片。因为我不是学者,我做得还不够严谨,我写的就是自己的读书心得。一个写小说的人,写成这样一本书,是有一种成就感的。

记者:你是知青文学的代表人物,你的笔墨为什么一直都在关注青年?

梁晓声:因为我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我有那样的生活。刚开始写作时是把个人生活经历融入到小说中。我在兵团开荒过,在开荒的过程中也会有荒原病。

后来,知青要返程了,这个时候就有一定的写作的责任在,因为我会接到一些知青战友的信,说“你已经是我们知青中写小说并且得了奖的人。我们现在回到城市,但被打回原形,成了又站在人生起跑线上的人。你能不能写一写我们返程之后的事情?”这时候别人对你有了要求,你会觉得这是我应该写的。

记者:你创作的这么多作品中,你最满意的是哪一部?

梁晓声:我创作最满意的作品是《年轮》,当时大家都耳熟能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留下深深的时代痕迹。

谈作家:AI永远不可能取代人类写作

记者:你写了当年知青的故事,那么在当下的时代当中,哪一些群体要被看见,我们应当去关注他?


梁晓声:作家也是一些普通的人,他更多的时间是“坐家”,坐在自己家里。他也只不过是在偶然情况下看到了一个群体,才决定我要不要写出来。不是那种坐在家里边随便凭空获得材料,就能关注哪个群体。作家就是要多接触生活,不要把作家理解成天生会看书的人。还有一种“书”比书更大,那就是生活本身。生活本身是一本好大的书。

记者:这么多年来,请问您坚持创作的动力是什么?

梁晓声:曾经有一部电影《红菱艳》在中国放映过,电影里讲演员一穿上红舞鞋的时候,就跟芭蕾舞结缘了。所以一个写作的人,他一开始写作,这就几乎形成了他终身的职业,这跟从事绘画、书法、唱歌、舞蹈表演等职业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动力不动力,首先是喜欢。其次,每个人一生所做的事情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他喜欢的事情,第二个可能是他富有责任的事情。

我喜欢写作,如果这事不做了,可能就是活着就找不到北的感觉了。旅游、散步、养花养草、健身、养生这些所有的事情加起来,如果没有写作这件事的话,我的人生就会变得轻飘了。

记者:AI现在很火,你怎么看作家与AI写作的关系?

梁晓声:几乎可以说AI是永远不可能取代人类写作。 AI 会做什么呢? AI 会写祝贺信、悼词、生平简介甚至简短的旅游观感,这些是可以的。还有美术和场景的制作,你给它输入几个元素,然后AI 根据这几个元素产生超现实的美术画面。AI 不能够进行文学创作,像《人世间》这样的作品不可能自己生成的。

所以说,AI 只是工具,它不可能写出好的小说,也不可能写出好诗。它自身不能,因为创作这件事,是带温度的,带着瞬间灵感的一件事。像唐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是妙手偶得。而 AI 生成不了这样的诗,AI 生成的诗,每一句看着都似曾相识,因为都是输入大数据组合的。

谈文化:中国文化的历史基因是家国情怀

记者:你觉得中国文化的历史基因是什么?

梁晓声:中国文化的历史基因其实就是家国情怀,这个是中国文化和世界上别的许多国家的文化非常不同的一个状态。在我们的文化中,比如说唐诗宋词中,有相当一部分诗句是关于家国情怀。比如诗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我们还有一些铁血诗词,是将士们在戍边的过程中写的,这在全世界古代的诗歌中都不多的,在古代的文学中也是不多的。

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我们也都在提家国情怀。你们看抗日烈士的家书,这也是中国文化中相当令人肃然起敬的一种现象,世界上也很少有这样的文化现象。我曾经在一部有关家书的纪录片看到,一名当军人的儿子给父亲写家书说,“国难当头之际,舍我一子。”父亲回复,“必要之时舍我全家,又当如何?”这就是中国军人的家属,而像这样的家书在那个时期有很多。

我们回顾中国的历史,尤其是近当代史的时候,我们为国家曾经有这样一些爱国的、愿意为国捐躯的铁血男儿,感到一种骄傲,感到一种自豪,而且内心充满了崇敬。

图片

记者:你怎么看广东的岭南文化?

梁晓声:广东是可以出很厚重长篇小说的一个地方。我觉得我和广东很有缘,很早的时候,我在一部电视剧写了蛇口这个地方。

记者:你怎么看现在很火的短视频笑话等消遣文化?

梁晓声:只要是不伤风化,同时又不会对我们造成不健康影响的娱乐,大家需要这种文艺提供是很正常的。但是除了这些,我们再看一些有质量的,可能会更好一点。不这样的话,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呢?早晨出门去,我们辛苦地工作,加班挣钱,女孩子买个包、买化妆品,男孩子大家聚一起聚个餐,喝点啤酒,撸个串,我们在手机上看看好玩的,看抖音什么的,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我们很快地从 20 岁到了 30 岁,然后我们又做了父母,我们居然成了这样的父母。

也就说我们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跟他对话的时候,我们没有什么有价值的见解可以讲给我们的孩子听,没有什么能让我们的孩子瞪起眼睛说,“爸爸妈妈讲得真好,爸爸妈妈还能有这样的见解。”我们如果丧失了这样的见解的话,仔细想想我们也真是虚度一生。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许晓蕾  实习生温欣  罗彦清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