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子曰新解:藏在语录里的处世哲学——《孔子语录》新书发布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友谊厅举行。复旦大学著名教授骆玉明、资深出版人贺圣遂以及上海文史馆馆员鲍鹏山进行深度对谈,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郑勇担任主持。
活动现场。
《孔子语录》由鲍鹏山与鲍震共同编著,旨在为当代读者提供一部精要且富有新意的孔子思想读本。编著者从《论语》中选出73章,从《礼记》和《孔子家语》中精选8章,以这81章为基础,从中提炼适用于现代生活的处世智慧与人生哲学,力求在经典文本与当下社会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
骆玉明教授表示,孔子是中国智慧和道德的核心。他认为,一个不聪明的人不可能有道德,因为他不理解道德规则背后的意义,只知盲从,所以无法获得真正的道德自觉;一个不道德的人也不可能是智慧的,他或许工于心计、奸诈狡猾,但他无法理解人之为人的意义和如何做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人,也就无法获得真正的智慧。因此,我们应当向伟大的智者如孔子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教条,而是以他们为起点,去探究他们为何那样说、那样想,去追问世界规则形成的根源,这也是读书对于思考的重要性。
复旦大学著名教授骆玉明。
贺圣遂先生介绍了《孔子语录》一书选题诞生的初衷。他认为,经典需要桥梁,许多人面对厚重的《论语》望而却步,如果有一本轻巧的口袋书就能消除这种距离感。鲍鹏山先生对孔子有精深的研究,同时又是一位教育家,在将经典的精髓与精神传达给大众方面有着独特的思考和丰富的著述经验,由鲍鹏山先生担任编著,在《论语》版本众多的今天再编孔子的语录,能于众论和鸣处别开新声,将孔圣的智慧进行全新的传递和呈现。
资深出版人贺圣遂。
鲍鹏山先生讲述了他多年投身经典导读工作的初衷。他表示,写作大量导读的核心目标,就是让那些非常专业、厚重的文化经典,能够为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所理解、所亲近。他指出,当代社会各行各业专业化程度极高,人们精力有限,难以在专业领域之外投入过多时间深度钻研其他学科,尤其是需要精耕细作的文史哲经典。然而文化经典是人人必需的,专业书籍解决的是特定领域的问题,人文经典解决的则是“人”的问题——关乎人的存在、意义与价值,无论身处何种专业领域,个体都需要达到一定高度的人文修养,才能具备真正的“聪明”“智慧”和“德性”。
上海文史馆馆员鲍鹏山。
这本凝聚着新视角与新思考的《孔子语录》,无疑将为广大读者亲近孔子思想、汲取传统智慧提供一条新的路径。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