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人之为人”的奥本海默时刻——“数字时代的人论文库”新书分享会在上海书展现场举行。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洪亮携其主编的“数字时代的人论文库·汉译系列”第一辑五卷亮相活动现场,与读者分享了文库从策划立意到出版设计背后的故事,他分享的主线是“奥本海默时刻”(Oppenheimer moment)对于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在三个层次上的意义。
2023年电影《奥本海默》问世后,该片导演诺兰(Christopher Nolan)在多次访谈中提及,不少人工智能领域的开发者认为,当下人类在类比的意义上面对着一个新的“奥本海默时刻”:如同曼哈顿计划总执行官奥本海默为世界带来具有毁灭性力量的原子弹,人工智能领域的晚近突破正在对我们的生活世界产生结局难料的深远影响,人类再次面临重大抉择的时刻。对于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而言,“奥本海默时刻”意味着什么?洪亮教授提出这个问题,阐述了“奥本海默时刻”所蕴含的三个不同的意义层次,并以此为主线,介绍了“数字时代的人论文库”在核心立意以及价值关切上的基本构思。
新书分享会现场。
对于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而言,“奥本海默时刻”的第一个意义层次涉及方法论的抉择。面对技术领域热点新词的层出不穷,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是要在技术话语下游端承接客场议题?还是要基于自身的学科传统和问题传统,在对等高度上提出主场议题?“数字时代的人论文库”的策划立意选择了后一条路径,以人论(Anthropology)为主要突破口。
“奥本海默时刻”的第二个意义层次涉及对人论聚焦点的选择。在当下这个广泛应用二进制计算机语言复制、存储、传输、生成信息的数字时代,出现了人类增强、人类多余以及人类灭绝这三种冲突性的未来愿景彼此并存的局面。数字时代,何以为人?在这个问题上,似乎已经不存在任何明确的答案;与此同时,科学主义与进化论的诸多变体主导了我们对人的理解,如果把现代生物学意义上的“(智)人”(human being)和植根于人类多样价值传统的“人之为人”(being human)视为天平的两端,显然天平已经向前者严重倾斜。在洪亮教授看来,数字时代的人论应当主要聚焦后者,呈现“人之为人”的复杂内涵和价值关切,探索能够衡量人性(humanity)的真正标准,重建天平两端的平衡,这是例如哲学的九个二级学科可以共同发力之处。
新书分享会现场。
“奥本海默时刻”的第三个意义层次涉及选择构建何种面向未来世代的道德承诺,这一选择的两个基本前提分别是17世纪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体系以及古典契约论关于自然与自由的道德承诺,20世纪联合国的成立以及《世界人权宣言》关于平等的道德承诺,两者是文库立意的历史纵深所在。
洪亮教授认为,从“奥本海默时刻”的这三个意义层次来看,文库汉译系列第一辑五卷的出版迈出了漫漫征途的第一步:《超人类主义》和《“更好”有多好》展现了两种彼此冲突的未来愿景:超人类主义的增强愿景以及对增强愿景的批判;《脑》和《韧性赛博格》聚焦于两个关键器官,突出人与生活世界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人类生存的脆弱性与柔韧性;《人类世的宇宙论》则论述了能为一个共享大地奠基的宇宙论模式。
最后,洪亮教授向广大读者预告了汉译系列第二辑和原创系列第一辑第一卷的出版计划,希冀“数字时代的人论文库”能够为中国的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探讨“人之为人”提供一个开放的研究出版平台。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