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被冒名领补贴,仅“凑人数”难服众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快评
原创2025-08-19 00:33

近日媒体报道,长期在广州市工作的41岁湖南衡阳市衡南县栗江镇男子陈长前,今年6月回乡办理更名业务时,意外发现被人冒名进行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和失业登记,并申领了社会保险补贴(灵活就业人员)、生活费用补贴。社区居委会书记称为完成镇政府交办任务,“只凑人数未领补贴”。其坦言,和陈长前情况类似的“还有百多个”。

借用他人名义冒领国家补贴,事件性质之严重不言而喻。社区书记的表态似乎可以让公众的情绪舒缓一下,毕竟“未领补贴”意味着公帑未有实际损失。但事情是否真的如此简单?

在社区书记对记者的多次陈述中,“这些补贴到底有没有申领到钱,他并不清楚”,“居委会这个层面没有拿到社会保险补贴(灵活就业人员)和生活费用补贴的任何资金”,无疑是最重要的信息。这些信息是否属实,当然不能以社区书记一言而断定,但即使事实如其所说,“居委会这个层面”未冒领补贴,也显然不等于冒领确未发生,因为发放补贴本身有多个环节。

在这一事件中,即便未发生实际的补贴冒领行为,但没有损失也不能免除相关人员的责任,所暴露的一系列问题需要追问。

在信息时代,个人信息是个人的重要资产,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权益和隐私。政府和相关机构有责任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防止其被非法获取和使用。正是基于个人信息的重要性,从就业困难认定、失业登记到发放补贴,每一步都依赖公安、人社、街道、社区多级数据共享。而此次事件中,社区工作人员在未经本人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将陈长前的信息录入系统,用于虚假的业务办理,这不仅意味着涉事工作人员对公民个人信息权的严肃性公然无视,也证明保障信息安全的系统出现了漏洞。在这种情况下,随意滥用他人信息,不论主体是谁,都应该付出代价。

事件中暴露的执法效率问题同样不容忽视。陈长前在发现自己身份被冒用后,积极向衡南县公安局栗江派出所报案,可派出所却未受理该案件,这一做法让人难以理解。无论滥用他人信息的行为最终是否构成犯罪,公民的报案应得到重视,警方都有责任对案件进行调查核实。

社区书记所谓“为完成任务凑人数”一席话,也将基层形式主义的顽疾暴露无遗。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和相关补贴申领,本是政府为帮助困难群众而设立的暖心政策,却被基层工作人员当作完成任务的数字游戏,这不仅浪费了行政资源,也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可能错失机会。当政策沦为形式、凑齐人数成为目标,不仅扭曲了政策的本意,也容易滋生腐败和不正之风。

更令人警惕的是,假若为“凑数”就可以随便拉人头,下一步是否就能随便“凑”报销、“凑”指标?数字政务的“后门”如果能这样被轻易打开,后果不难想象。

发现自己的信息被他人冒用领取国家补贴,愤而维权,这是陈长前个人的事,但又是大家之事,因为在事件演进的全过程中,信息安全和基层治理也在经受着考验。只有通过全面调查和严肃问责,才能让所有“隐情”浮出水面,确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编辑:陈邹心怡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