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卢振和教授的手机响了。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激动的声音:“卢教授,医师节快乐!我是刘叔啊。我现在手腕好多了!昨天晚上自己炒了个菜,开车时握方向盘也是稳稳当当的,再也没钻心的疼了。安全第一,您放心!谢谢您和康复医院的医生们给了我新生活,医师节节日快乐!”听着患者充满活力的声音,感受着他即将退休的年龄仍能坚守工作岗位的喜悦,卢振和教授握着电话,眼眶微微发热。这份来自患者的肯定,正是对“德馨于行,技精于勤”最真挚的回响。
时间回到三周前,在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疼痛康复中心诊室,75岁的卢振和教授指尖在红外热像图上游动,凭借数十年积累的经验,精准锁定公交司机刘叔布满老茧的右手腕上那片扎眼的红色区域——折磨了他十年的神经嵌压点。
“找到‘炸弹’了,您安心住院,安全第一!我们团队会帮您逐一解决疼痛问题。”她温和而坚定的声音,像一剂良药,瞬间抚平了患者的焦虑。这正是卢振和教授数十年如一日,以医德为基,以医术为本,带领团队将“德馨于行,技精于勤”融入每一次诊疗的日常缩影。
十年伤痛得托举:“德馨”指引下的“技精”协作
7月28日上午9点,59岁的刘叔从背包中拿出一个层叠整齐却显陈旧的透明胶袋,里面是十年前的工伤鉴定书。急于养家糊口的他,当年未能彻底治疗便带伤返岗,被慢性疼痛一步步拖入深渊。
“每天晚上,手腕像有电钻在骨头里搅动……痛得我想要轻生。”他哽咽道。卢教授凝视着热成像图谱上肘关节的异常高温区,向围绕的年轻医生们清晰解析:“2016年的撕脱骨旁边长疤痕,像铁丝样捆住了神经。”这不仅是技术诊断,更饱含对患者疾苦的深切共情。在她细心研判指引下,疼痛康复中心郭钦主任带领的医生团队迅速协作,共同敲定了“超声引导神经松解+PRP修复”的个体化手术方案。
术后结合康复治疗,刘叔感觉手部疼痛明显缓解,已能够完成日常生活,诱发疼痛也已基本解决。出院前,刘叔眼眶湿润:“您和郭钦主任等等医生,在两周内减轻了我十来年的痛苦,真的太感激你们了!”
半小时诊室的温度:“德馨于行”的效率与尊严
“其他专家排队一小时,看诊一分钟。卢教授这里不一样!”刚结束治疗的陈女士扶着敷有药棉的膝盖,由衷感慨。卢振和教授深知慢性疼痛患者身心俱疲、求医不易,她以患者为中心,带领团队践行“对因治痛诊疗”。这背后,是对患者时间与就医焦虑的最大尊重。在红外热像仪前,这位七旬医者凝神分析人体“热力地图”,她的亲和与专注,无声地温暖了整个诊室。每一次与患者细微的交谈解惑,都凝聚着团队协作破解疼痛密码的努力,更传递让患者安心、舒心的体贴。
银发追梦再启程:以“技精于勤”点燃工伤疼痛康复新篇
2017年,卢教授从广医二院疼痛科主任岗位卸任。2023年,她怀着对工伤职工、慢性疼痛患者这一特殊群体的深切仁爱,选择受聘于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担任疼痛康复中心名誉主任及学科带头人。这不仅是个人的“再创业”,更是将毕生所学投向最需要关怀与帮助的地方,为华南最大工伤康复专科医院注入强大的疼痛诊疗引擎和以患者为中心的协作理念。
她带来的不仅是40年积淀的精湛医术,更是精益求精的精神。“疼痛不要忍!”卢教授深知慢性疼痛的危害,带领团队建立起“对因治痛体系”。在她的引领下,医师团队娴熟运用红外热成像精准定位病灶,将康复技术结合射频、三氧水、富血小板血浆(PRP)等微创技术,为顽固慢性疼痛、带状疱疹神经痛、糖尿病神经痛等顽疾迎来曙光。75岁的她,依然坚持着高强度的工作节奏:每周一、周三,到岗组织诊前讨论,8点半团队查房,9点门诊,12-13点科内学习研究,14点手术室现场指导。诊室里,她手把手指导年轻医生解读热像图,传授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对生命的敬畏;手术台上,CT、超声引导精准穿刺技术,精准实施,只为更快更好解除患者的痛苦。
面对全国超1亿慢性疼痛患者与仅约1万名专科医生的巨大落差,卢振和教授及郭钦、谢雅芬、骆广旗、赖雪燕等等康复医师团队的不懈努力结出硕果: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疼痛康复中心成功获批成为中国康复医学会疼痛康复专科在建培训基地。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温玮 通讯员 黄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