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在南国书香节现场,有着“国民教授”之称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首席专家、2024哔哩哔哩百大UP主戴建业教授,携新书《戴老师高能宋词课》与广州读者见面,现场座无虚席。一开场,戴建业教授自称“新广州人”,他来广州已近三年,普通话越讲越好,且越来越有广普(广州普通话)特色了。
《戴老师高能宋词课》
在他的新书《高能宋词课》里,戴建业梳理了一代代伟大词人的生平精神和经典作品,从北宋早起的小令与中调,到“不减唐人高处”柳永词、“词中老杜”周邦彦、词坛女皇李清照、“诗才与帅才”辛弃疾、再到“绝代才子,薄命君王”李煜等等,他的解读深入浅出,妙趣横生,让读者发自内心体会到宋词之美。
当天讲座主题为“宋词的风情与风韵”——宋词是怎样发展起来的?跟唐诗有什么区别?宋词跟音乐有什么关系?怎么品鉴宋词?戴建业教授运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全面解析宋词的特点和源流,对宋词进行由浅入深的赏析,受到了读者们的热烈欢迎。
戴建业教授在南国书香节现场。
“宋词里有人最真切的心理与生活状态”
讲座伊始,戴建业先向读者介绍了宋词产生的社会背景,以及宋代宋词鼎盛的三重时代因素:“宋词产生于特定的文化语境,宋朝是个特别的复杂的多面体,很少有朝代像它这样,打仗基本上没有赢过,文化科技却异常鼎盛。”
北宋在军事弱势下,滋生出文化自信的极端化。北宋早年的著名作家石介,曾写过一篇文章《中国论》,字里行间体现出对华夏民族的骄傲。“当军事上屡屡失利后,为了凸显民族优越感,他提出高扬我们文化和道德的优越。”于是这篇《中国论》为宋明理学提供了理论框架。宋明理学树立起高调且极端的道德标杆,其中不乏如“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荒谬理念。戴建业指出,事实上这种高调的道德理念非但无法提升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反而引发了全社会的人格分裂。由于人类对欲望的压抑难以真正消除,词便成为了人们抒发情感的载体,这也是戴建业指出的宋词繁荣的第一个原因。
戴建业提到,宋朝人对文体有等级划分,文章诗歌被视为高尚的 “美声唱法”,而词则被看作 “通俗唱法”,不被看重。因此,文人将真情实感写入词中,把能公开表达的内容置于文章和诗歌里,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类高尚表述;而那些私密的情感,则化作词中的与情人的 “枕边话”。以欧阳修为例,其文章和诗中展现的是一等道德君子的形象,词却呈现出他真实的“乌漆抹黑”另一面。“这并非对他的污蔑,反而让人觉得他是鲜活的真人。”可以说,宋词展现了宋朝文人最真切的心理与生活状态。
宋词繁荣的第二个原因是经济的高度繁荣,尤其是商品经济的繁荣。在此基础上,宋朝发展出优雅精致的文人文化。面对唐诗的非凡成就,宋代文人以宋词开辟出新天地,他们生活的雅致、为人的风流、心灵的丰富、感受的细腻,在宋词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宋朝经济繁荣催生了城市文化。北宋汴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超百万,其排水与供水系统甚至引起西方学者的研究。当时城市化水平高,且取消了宵禁 —— 与唐朝不同,宋朝人无需在固定时间归家,夜生活因此更为丰富。而宋词本是歌词,词人按曲谱写词后交给歌妓演唱,词作传唱度越高,词人知名度便越高,所谓“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戴建业感慨,若当时有歌词版权,柳永定会“比刘德华还富有”,可惜他生不逢时,虽多才多艺 —— 英俊、懂唱、有高音乐修养、会谱曲、能诗文,却一生困顿。
第三个原因与音乐相关。中国古代诗歌与音乐关系密切,《诗经》按音乐分为风雅颂,其中多为北方雅乐。隋唐时期,融合胡乐与清乐的燕乐(宴乐)成为主流,其节奏多变、旋律丰富,与传统整齐的五七言诗难以匹配。为配合新乐曲,文人按曲调填写长短句歌词,“曲子词” 由此形成。词并非始于宋代,唐朝便已出现,晚唐开始有大量文人填词,温庭筠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温庭筠有 “温八叉”之称,形容其才思敏捷 —— 仅需八次叉手动作即可完成八韵诗文,常被人当作考试“枪手”,助他人科举得中,可他自己科举却屡屡失利。或许是命运多舛,他开始为歌妓写歌词,反倒成为“花间词派”的鼻祖。
“想感受细腻的情感,那就读宋词”
“宋朝人谈恋爱那才叫水平高”,戴建业指出,宋朝人在情感表达上极具水平,宋词对男女之情的刻画尤为细腻,若想感受细腻情感,读宋词是很好的选择。说完,他现场吟诵了北宋词人张先的《醉垂鞭》——双蝶绣罗裙,东池宴,初相见。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
他还结合词作解读了古代的宴请场景与审美趣味:与今天人们待客去酒楼高档包厢不同,古代高档酒席多设在私家园林,有池塘、假山等景致。张先堪称 “情场老手”,观察人物富有层次感 —— 先看女子衣着,“双蝶绣罗裙” 展现其装扮淡雅;再通过 “来时衣上云” 营造出女子仙雾飘渺之感。张先的审美趣味高雅,偏爱优雅淡雅、品位高的女子,追求淡雅、轻盈、飘逸之美。这种审美与唐朝不同,唐朝以丰满健美为美,如唐三彩的色彩风格,在宋朝人看来则“俗不可耐”。
在词的发展史上,南唐李煜影响力巨大。他虽不擅治国,却是文学天才,修养极高。之后的欧阳修、晏殊等,创作多承袭南唐李煜、温庭筠的路子。柳永同样成就斐然,在他之前,词多为小令和中调,而他大量创作长调、慢词,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便是其代表性创作,他也是中国古代首位专业词人。
苏轼常被与柳永比较,在戴建业看来,苏轼为词开启了新气象,他摆脱了词与音乐的从属关系,标志着词开始摆脱纯音乐属性,向抒情言志的文学载体转变。戴建业表示,“人见人爱”的陶渊明与苏轼是他在古代文人中最喜爱的两位。
戴建业对诗词的解读,恰如他一贯的治学与传播风格 —— 以真诚破题,以趣味搭桥,让古诗词成为可感、可触的生活情致。这种浅出能力,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植根于他数十载深耕古代文学的积淀。而作为 “破圈” 的文化传播者,他的身份更具时代意义。
从课堂上的 “别人家的老师”到抖音七百万粉的“网红教授”,他用一口标志性的武汉普通话和生活化的比喻拆解“词别是一家”的深意,让年轻人在笑声里记住 “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意境,在共鸣中懂得“人比黄花瘦”的细腻。这份亲切感的背后,是他亲切率真的人格魅力—— 他始终相信,“只要你做好自己的专业,那么就不存在专业与趣味的矛盾”。
【对话】
从武汉到广州:“此心安处是吾乡”
问:谈谈你记忆中的广州南国书香节。
戴建业:我就在广州住,是新广州人。我总共参加了两届南国书香节,一届比一届办得好。广州读者我觉得很文明,他们认识我,却不缠着我,而且很亲热,因此我对广州的印象特别好。
问:介绍一下此次带来的新书以及创作新书的原因。
戴建业:我这次一共带了三本书,其中新书是《戴老师高能宋词课》,因为它是个系列,另外两本是《戴老师魔性诗词课》《戴老师高能唐诗课》。这三本书主要是我原来的视频课堂上讲的内容,但是我把它们完全重写了一遍。它不是教案,也不是讲义,跟大学的讲义是完全不一样的,和文学史也不一样。我想把它写得更活泼,写得更有新意,更不受约束。我是用一种比较轻松活泼、幽默机智的文笔来,所以我写得很卖力,也希望同学们读得很开心。
问:广州或者说岭南一直都是宋词里面很常见的一个意象,你能不能举一首最喜欢的和广州或岭南有关的词?
戴建业:我最喜欢苏东坡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谈出圈走红:“完全是误打误撞、糊里糊涂”
问:作为B站的百大up主,请你分享一下一开始做视频的初衷跟想法,同时作为“网红教授”,怎么看待知识分子在当今的这种互联网传播当中扮演的角色?
戴建业:我原来在大学教书,是博士生导师,是学科学术带头人,我原来根本不知道有这些东西,走到今天完全是偶然。我自己没有制作过视频,这些事情都是别人做的,糊里糊涂地就出了圈,所以这个事情是我没有料想过的,我很意外。后来我在B站拿到百大up主时,我也很高兴,但完全是误打误撞,就像我的普通话一样,大家很多人说喜欢,而我自己却很自卑。
问:你是如何平衡专业性和趣味性,让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够有所收获的?
戴建业:我觉得专业和趣味并不矛盾,前提是你专业搞好了。本来我研究的对象有两个,一个中国古代文学,我大部分时间是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另外一个是中国古典文献学,比如说我有一本书叫《论中国古代的知识分类与典籍分类》,典籍分类就是一门非常专业、很深的学问,一般人也不感兴趣。但是唐宋诗词或者说从诗经到我们今天的诗,大部分人都喜欢。所以只要你把专业搞好了,基本于不需要专门去兼顾什么。
问:你被称为“国民教授”,你的粉丝中年轻人占比也非常高,许多95后和00后特别喜欢听做诗词解读。你觉得为什么现在古诗词在今天依然能够击中年轻人的情感痛点呢?现代人为什么更需要读诗词?
戴建业:社会科技虽然不断地在发展,但是人类面临的情感困惑其实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比如说恋爱、失恋、我喜欢别人别人不喜欢、没money……其实古人跟我们今天是一样的:孤独、痛苦、生死、自然、爱情,所以为什么要强调读古典诗歌?就是古典诗歌现在还保存下来,那些不是经典的都被淘汰了,经典它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它是直面我们情感困惑的,所以它的喜怒哀乐和我们是相通的。不仅是中国古人和我们相通,就是外国人和我们心里也是相通的。所以中国古代有个话说叫“东海西海,心同理同”。
读诗词就像谈恋爱,“不要听别人怎么说”
问:现在在碎片化快节奏的生活状态当中,以短视频为主的新的阅读习惯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有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戴建业:人类科学发展到了今天,我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已经变了很多,但我认为如果要获得系统性的知识,或者说有深度的东西,你想要提高自己思考的缜密性和系统性,还是要阅读书,尤其是阅读纸质书。可能是我自己的阅读习惯,纸质书阅读起来不伤眼睛,我现在大部分时间都还是用来阅读和写作。我也希望我们年轻朋友在看手机、看视频的时候要控制和时间,不控制的话你把手机一打开,一天时间都过去了,我认为这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是个挑战。
问:你认为,古诗词中的哪些精神内核能有效地成为我们当代人的心灵解药呢?
戴建业:你喜欢读哪一类的古诗词,不要听别人胡说八道,喜欢就去读,读了以后就感受到了滋养。读任何文学作品和吃菜一样,有人喜欢吃潮汕菜,有人喜欢吃广府菜。就跟谈恋爱一样,你爱的女孩子,不要听别人怎么说,爱她就认真地去读她。
对年轻的父母我想说,在小孩子比较小的时候让他背盛唐的诗,像李白、杜甫、王之涣这些人的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古人讲这叫养气,使人心胸开阔。年龄大一点以后可以认真读宋词。
诗词怎么作为我们的生活智慧呢,比如说李商隐的单相思,“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就知道这个家伙肯定被女孩子折磨得死去活来。原来李商隐也会单相思,那我单相思也正常。你要是想勇敢点就读杜牧,我认为我们男士都应该学习。他遇到喜欢的女孩子就告诉她I love you,因为他出身贵族,比较大胆,而且人又长得帅又有钱。
问:对于想深入学习宋词的普通读者来说,你会推荐哪些学习和入手的阅读方法?
戴建业:我觉得普通读者要做的第一步就是,首先要搞清楚词这种题材有哪些特点。我建议大家可以看王力的《诗词格律》,从这本书了解词有什么特点,还有其他很多讲词的特点的书。现在还有很多宋词的选本,我认为最好的还是《宋词三百首》。当然除了以上,看我的书也是可以的。
“我和文学是‘先结婚后恋爱’”
问:你曾提到,在唐诗和宋词之间自己更偏爱唐诗。你读唐诗的时候有没有一些独特的感受?
戴建业:唐诗宋词其实都好,根据你个人的个性。比方说我年轻的时候特别喜欢唐诗,等年龄大一点以后,比如说现在我就比较喜欢宋诗。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审美趣味、对事情的认识可能在不断地变化。我也希望我们的年轻的朋友喜欢阅读古典诗词,同时把阅读的视野拓宽,不仅阅读我们民族的经典,也要阅读西方的经典。
问:我们现代人有一种情况叫做“知识丰富,但是智慧贫乏”。具体到我们青年群体,每天接触了空前大量的信息,却普遍被认为知识过载、精神营养不良。你认为该如何应对这两种情况并存的矛盾现象?
戴建业:知识很丰富,智慧很贫乏,这是我们一般的印象。但真实是不是这样的?我认为,很多人知识见多识广,他也未必就智慧贫乏,要看哪个方面的智慧。人的智慧是有多方面的。比如说一个哲学家,他善于逻辑思考,说话说得头头是道,但要是哪个姑娘嫁给了他,可能第二天就离婚了;有的人在生活中对经济很敏感,他可能到广州转一圈就知道哪里有商机,这也是一种智慧;有个小伙子,他能够和他太太处好关系,让他太太爱他爱他要死,这也是一种智慧……智慧的形式太多了。面对海量知识,我希望我们的后代还是要大量地阅读,学会阅读经典,阅读深刻的东西,系统地读书,而不是去刷手机,还是要少看视频。
问:对你来说,你的阅读的理由是什么?
戴建业:首先我们在生活中间接触的人是非常有限的,而且你要找一个非常杰出的甚至伟大的人物接触,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来和伟大的人交朋友,你交到了什么样的朋友,你就能有什么样的收获。所以我认为阅读是伴随着你成长最有效的途径。几年前,我在《光明日报》发了一篇文章,标题叫《阅读习惯与人生未来》,后来收进了我的一个散文集,叫《我的个天》,里面有个观点,你不同的阅读习惯,决定了你人生不同的未来。
问:在当今学历被贬值、文科生就业难的时代下,我们该如何去做出选择和应对?
戴建业:AI的时代许多人都面临失业,不仅仅是文科,比如说编程。所以我对所有的年轻的朋友讲,我们一定要使我们的人生具有弹性,使我们能够面对不断改变的社会环境。
以我为例,其实高中时我是个理科生,成绩最为优异的学科是数学,而非语文。后来我报考中文系,真可谓“活见鬼”。那时我年少不懂事,抄了几首诗,抄完后大家都夸我写得好,竟无人发觉我是抄袭之作。后来,报纸居然将其刊发了。在过去没有互联网的年代,难以辨别是否抄袭。文章发表后,我在家乡一夜成名,大家都称我为诗人,可谁能想到我压根不懂诗为何物。后来,我发觉写诗是件极为荣耀的事,考大学时便报考了中文系。进入大学后,我才明白当诗人也不过如此。然而,此时想转去读数学专业已无可能,只能硬着头皮完成学业。所以,我和文学算是“先结婚后恋爱”,直至今天我依然喜欢她。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朱蓉婷 实习生温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