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清洁赛道科学化发展,这场活动探讨皮肤清洁未来趋势

南都N视频APP · 健闻
原创2025-08-21 15:25
图片

“清洁不到位,护肤全白费。”清洁作为护肤的第一步,正从以往被忽视的“配角”地位,逐渐走向科学研发的前沿。

8月18日,一场以“科学的回响”为主题的国货化妆品品牌红之五周年活动在广州举行。聚焦肌肤清洁赛道的科学化发展,会议汇聚了医学专家、科研人员、行业分析师等专业人士进行深入探讨,展现了清洁品类从基础功能向科学化、精细化发展的行业趋势。

洁面产品泡泡越多越好?

专家破解清洁配方密码

皮肤洗得越干净越好?泡沫越多清洁力越强?一款洁面能否做到清洁力与温和性双在线,其使用的表面活性剂是关键。

“洁面产品的泡沫多少,主要由其中的表面活性剂成分决定,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是降低水的表面张力,形成泡沫。”广东省人民医院副研究员、山海生物首席科学家赵海山博士现场介绍,表面活性剂是一把“双刃剑”,直接决定了产品的清洁力,但也可能是导致皮肤屏障损伤的刺激源。

通过评估表活刺激性的四个关键维度——系统毒性、屏障损伤、炎症反应和刺激性,团队对比了11种常见表面活性剂的数据,最终发现椰油酰甘氨酸钾在综合温和性指标上表现优异。

图片

进一步的梯度实验揭示了一个关键节点:30%的添加量是实现清洁力与温和性最佳平衡的“甜蜜点”。超过此浓度,刺激性会显著攀升,而泡沫性能等清洁指标也会下降。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复配(如添加20%-30%的甘油),可进一步提升产品稳泡能力和清洁效果。

“未来清洁产品研发将更注重个性化,通过建立数据模型,为不同肤质、不同生活场景的消费者匹配最适宜的清洁方案。”赵海山表示,团队正持续推进关于表面活性剂的深度研究,致力于构建独家安全性数据库、开发原料-配方换算体系,希望未来为消费者提供“量肤定制”的个性化清洁产品选择指南。

安全性方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研究员、上海市毒理学会副理事长程树军介绍,一个产品从实验室到上市,需经过严谨的层层验证,包括禁用成分筛查、急性/慢性刺激性试验、过敏性测试、人体斑贴试验等,且测试维度需根据使用部位和频率进行调整。“未来的清洁产品检测技术将向更仿生、更微观的方向发展,并需高度重视环境毒理学评估。”

线上面部清洁市场稳健增长

个性化与精准化成创新焦点

据日化智云发布的《2025年H1面部清洁市场概况及新品趋势报告》,2025年上半年,线上面部清洁产品行业规模同比增长5.3%,较2024年4.8%的增幅进一步提升,延续稳健向上发展态势。

尽管清洁品类普遍面临附加值低、利润空间有限和竞争激烈的挑战,红之品牌创始人兼总经理王杰却认为清洁步骤在护肤流程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不应被边缘化为附属品类。

他表示,五年来,团队坚持聚焦清洁领域,通过集约化生产和供应链优化,实践“成本-价值替代规律”,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同时实现最优性价比。例如,针对市场对温和洁净的双重需求,开发出含30%高浓度纯氨基酸表活的洁面产品,并结合45℃慢结晶工艺,在不使用增稠剂与珠光剂的情况下,优化产品的温和性与使用体验。

会上,王杰联合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刘学东编撰的《向美而生:皮肤清洁的科学与技术》正式发布,该书系统梳理皮肤科学与清洁技术知识。同时,红之与知乎联合推出的首份清洁类问答报告《皮肤科学清洁答案之书》也同步亮相。

图片

圆桌论坛环节,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清洁产品的未来将向个性化、精准化方向发展。根据不同肤质、不同生活场景和环境因素,为消费者提供量身定制的清洁解决方案,将成为行业创新的重点。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杨丽云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