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强北45年后再出发,打造新质生产力策源第一街

南都N视频APP · 福田大件事
原创2025-08-26 15:24

“华强北的神奇,在于只要你提出一个想法,就能在步行一公里的范围内实现。”位于华强北赛格广场的深圳市佳鳄智能有限公司创始人李伟明,道出了华强北“湾区红树林式”创新创业生态的独特魅力。

红树林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标志性生态系统,具有开放、包容、协作、韧性、共生的特点。正如红树林能够在潮起潮落中孕育生命,华强北也能让“初生创意”在创新生态的滋养中成长壮大。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草根创客,在这里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长空间。腾讯、大疆等企业正是由此走向全球,验证了“草根创新-全球扩张”的生态可行性。

图片

以红树林生长逻辑打造最优创新创业生态  

深圳市委主要领导提出,把整个城市作为新质生产力和创新的策源地、孵化器。依托40余年的产业积淀,华强北提出打造“湾区红树林式创新创业生态”,就是将整个街区打造成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和孵化器。如同红树林衔接淡水与咸水,华强北实现“研发创新”与“全球市场制造”的无缝衔接,这里既有“前街后厂”的小批量试产速度,也有“全球出海”的外贸通道,以“小而精”的密度优势成为全球创客的理想孵化载体。

“我们要做的,就是为这片‘创新湿地’提供更加充足的阳光,打造更加适宜的‘鸟巢’,让来自全球的创客候鸟在这里安心筑梦。”华强北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正如辖区大象机器人从入孵时的3人团队,成长为年出口超2万个机器人的行业标杆,在华强北,每天都在上演“幼苗成树”的故事。  

“三圈融合”实现“创新-制造-市场”高效闭环  

步入数智时代,华强北创新构建“三圈联动”模式,实现空间、时间、要素的深度融合与高效协同,形成“创新-制造-市场”的高效闭环。

在空间维度上,“一公里电子信息全产业链生态圈”是浓缩全球电子产业链的“超级磁场”。从芯片设计研发到终端组装测试,所有环节都能在一公里范围内高效完成。在时间维度上,“一星期全流程高速制造圈”定义全球创新速度。第一天,方案设计团队完成产品原型并打样;第二天,华强北“前店后厂”开启小批量试产;一周内,产品在华强北步行街全球首发,同步通过跨境电商发往世界各地。在生产要素层面,华强北已构建“一站式生产性服务业高效协同圈”,土地、人才、技术、资本、政策等生产要素在这里深度融合。这种“要素无边界流动、资源无障碍配置”的协同生态,让华强北成为如同红树林般的“创新湿地”,众多初创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生长。  

加速完善创新生态 打造新质生产力策源第一街  

在科研端,打造“河套科研+华强北落地”“华强北+国际科研组织”“前街后校”等模式,提升华强北科研创新能力,已落户深圳大学实验室、马昕院士实验室、钱学森教育工作委员会、西安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等4家科研机构;在产业端,运用产业互联网思维,将分布在各个空间的产业链、价值链进行重塑,提高协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在资本端,围绕产业链和创新链布局科技金融,覆盖天使轮到并购投资等的完整金融服务体系,为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输血。

如同红树林“胎生苗”的生长智慧,华强北正实施孵化器集群计划,布局建设10家未来产业孵化器、10家新兴产业孵化器、30家“党建+创客”孵化器,像培育幼苗般滋养创新。

华强北正以红树林式生态激活创新基因,书写中国智造的崭新叙事。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林敏儿 通讯员张海霞

编辑:林敏儿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