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电动自行车治理进程中,无数市民的声音汇聚成基层治理的指南针。从“社区微巴”到“接驳公交”,这些高频出现的治理建议如同跳动的民生脉搏,既饱含群众对出行便利的迫切期待,更深刻诠释了网上群众路线的核心要义——唯有倾听民声、回应民需,治理之路才能走得更稳、更实。这些关乎“最后一公里”的诉求,为公交服务升级指明了精准方向。正是紧扣这些群众诉求,深圳以民生期盼为导向,积极推动公交服务升级,着力构建 “常规+定制” 的多元化公交网络,将群众口中的“急难愁盼”切实转化为惠及民生的“扎实举措”,在“你的需求我安排”与“我的线路我做主”的双向奔赴中,让交通治理的方向始终与群众需求同频共振。
听需而行:深圳地铁接驳公交新体验
在深圳的交通治理图谱中,接驳公交的升级迭代正成为破解“最后一公里” 难题的关键落笔。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听需而行,在各区重要地铁站点建立多部门信息互通、数据共享与联动发力工作机制,更好推进地铁接驳公交线路开行工作。
地铁、公交、街道社区、交通、交警多方联动,深入开展现场调研,通过统计地铁口电动车停放数量、发放问卷及二维码收集等方式精准捕捉市民出行需求,最终转化为微循环线路的精准布局;同时每周调度,打通堵点,围绕电动车集中的地铁站点商讨线路方案,确保线路规划与群众诉求高度契合;而地铁公交双向指引、社区宣传、线上推广的组合拳,更让这些新线路得以快速融入市民日常生活。这种“听需而行”的服务逻辑并非偶然——早在2023年,媒体曾报道,光明区汇先丰景园居民反映公交通勤难题后,交通部门便迅速联动公交企业,推出从富民广场站至阳台山东站的接驳线路,用定制化方案解决片区出行痛点,该案例更拿下当年“接诉即办”评分第一名,为如今的定制化接驳网络埋下伏笔。
这场治理实践的成效已在数据中清晰显现:累计优化涉地铁口接驳线路31条,增加涉地铁线路发班1269车次/日;45条地铁口微循环线路新鲜出炉,增加接驳地铁客流超1.2万人次/日,有效解决了不同片区往光明、灵芝、上川、坪洲、固戍、布吉、高新园、甘坑、石芽岭等大流量地铁站的出行需求。前湾地铁站的公交接驳线B990、前海湾地铁站的B830线更以千人次的日均客流,跑出普通线路10倍以上的效率,经济且高效,更有乘客表示“相比打车去地铁站每月节省300元以上”。
而对比电动自行车,类似的接驳地铁公交快速、便捷,直达地铁口,换乘方便,省去找停车位的时间,且规避了骑行风险,在恶劣天气下也能安心出行,光明区试点线路开通后,相关路段交通事故率下降两成。地铁接驳公交线路从调研到开通平均周期可缩短至14天,且通过“公交+地铁”双向引流,单条线路的客流培育速度高于国内同类城市平均水平,让深圳此类定制公交在成本控制与民生效益的平衡上更具示范意义。
通勤接驳公交:破解“最后一公里”痛点
与覆盖广、站点疏、路线长的中长途公交不同,地铁接驳公交带着鲜明的 “定制基因”:以高频次、快周转缩短等待焦虑,发车密集且车辆循环高效,让候车不再是通勤路上的“空窗期”;以短途属性锚定精准场景,聚焦地铁口到社区、产业园的短距离出行,剥离冗余站点,让每一公里都服务于“直达需求”;更以偏个性化服务适配多元场景,单环线、区间线等灵活设计搭配合理运力,不仅能让乘客大概率有位置坐,更以经济高效的特质,成为市民出行需求的新增长点。
典型线路的生长轨迹,印证着这种模式的生命力:留仙洞地铁站的B667线高峰期2-4分钟一班车,用单环线串联起地铁与万科云城片区,近30日累计服务乘客12.08万人次,日均客流近4000人次,让有效衔接成为日常;布吉街道的“宝宝巴士”以迷你车型穿梭社区,一经推出便迅速赢得市民口碑,4条线路经过20天的动态优化,日均1650人次的流量背后,是电动自行车停放量22.34%的降幅,道路通行效率显著提升;灵芝地铁站的W008 线经优化后发车间隔缩至3-5分钟,日客流最高超600人,让“精致通勤”照进现实。这些数据勾勒出清晰的成效图谱——接驳公交不仅填补了交通网络的空白点,更以“小而美”的服务,重塑着城市通勤的舒适感与效率感。
通学巴士:创新模式破解民生难题
近年来,逐渐完善的地铁网络为市民出行带来了更多选择,深圳公交不断破局探索,除通勤接驳公交外,还围绕民生刚需积极开通通学巴士。园岭街道教育资源密集,学生住址集中但内部道路狭窄,缺乏直达公交,家长接送时电单车违规、人车争行等问题突出。2023年12月,“益园巴士”应需而生,小型定制巴士每日运行16班次,为破解辖区孩子上学难题蹚出一条新路,不少家长希望该模式能进一步推广。“再也不用为接送孩子头疼了,真的很方便很省心”,家长的心声道出了线路的价值——不仅缓解了交通拥堵,更让“接送焦虑”成为过去。
类似探索还有东部公交的“学途快巴” M428 区间线,精准对接可园小区与龙岭学校,让学生每天多睡20分钟,赢得一致好评;西部公汽为博恒实验学校定制的W012通学巴士,更是以“与放学时间完美匹配、车辆直接开入校园”的特点,实现“教学楼—车厢”无缝衔接,搭配经专项培训的驾驶员和安全保障措施,有效缓解校门口拥堵,减轻家长接娃负担。这些实践证明,通学巴士既能破解民生难题,也能在创新模式下找到经济平衡点。
定制公交特色路线:满足多元出行需求
在城市出行的多元图谱中,定制公交正以“按需画像”的灵活姿态,填补着常规交通网络的空白。深圳巴士集团的周末“爱拼巴”线路成为家庭出游的优选——在小区群里吆喝一声收集需求,便能迅速下单拼车,两天内即可搭乘小区往返景区的专车,告别自驾往返的疲惫。“之前和几个家庭去大鹏赶海,幸亏拼车直达,返程不怕没车,玩累了还能在车上好好休息。”星海名城一位家长的话道出了其中便利。
东涌景区假日专线同样贴心,7月26日起从黄贝岭地铁站点对点直达景区,假日专属定时发车,搭配大型空调巴士的舒适体验,搭乘还可享东涌沙滩门票7折优惠,让市民轻松畅游海滨;针对演唱会场景,东部公交e巴士适时推出专线,既方便四面八方的歌迷齐聚,也保障了散场时的出行与安全,让音乐之旅更顺畅; B619线则以单环线串联沙头角地铁站与中英街,日均3418人次的客流见证着购物与文化之旅的便捷。
特色场景专线更显民生温度:B601线5分钟一班的高频次发车,让莲花北地铁站到北大医院的就医通勤告别“人车争道”的混乱;M187线化身深惠跨市 “守夜人”,每日00:35准时守候沙田地铁站,为深夜返程者点亮“下车即上车” 的温暖归途。这些线路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在景区、商圈、医院、口岸间精准穿梭,既通过拼车预约等模式降低出行成本,又以专线疏导缓解特定场景拥堵,让这些特色公交成为解码多元需求的钥匙。
公交动态“掌”上知,民声诉求“码”上达
针对特定群体或特定目的地的特色公交高效运转,离不开便捷查询平台的强力支撑,这让服务可及性大幅提升。与常规公交可在站台直接查看线路不同,定制公交因动态调整的特性,其线路信息通常不在候车亭展示,市民可通过“车来了”等出行软件,获取车辆的实时位置、乘车费用与出行方案等信息,部分线路还可以通过高德地图、百度地图查询获得,以及通过公交站台张贴的二维码了解该站台线路的乘车和到达信息。新线开通时,公交企业公众号、地铁口、社区等渠道会同步告知,确保信息及时触达。
交互体验的优化更让供需对接无缝衔接。市民可直接扫描在车厢内企业张贴的二维码、拨打企业的客服电话,或使用“优点出行”(巴士集团)“e巴出行”(东部公交)等微信小程序,向公交企业提交新线路开通申请或线路调整建议,形成“群众提-平台转-部门办”的高效闭环机制,让市民需求快速转化为服务提升,让定制公交真正跟着民意走、围着民生转。
深圳公交服务的迭代升级,正是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的鲜活注脚。从定制地铁接驳公交破解“最后一公里”,到通学巴士化解接送焦虑,到优化多元场景定制巴士,再到便捷查询平台打通民意通道,每一项服务优化都扎根于市民诉求,既解决了当下的出行痛点,更为城市交通治理沉淀下“听民声、解民忧”的宝贵经验。
深圳交通部门正以持续发力推动治理效能延伸:通过每周调度推进线路开行,分析总结试点线路差异与问题,对高客流效益线路重点培育、低效线路适时优化,同步完善接驳设施、提升服务水平,让地铁公交联动效应持续升温。这背后,正是“你的需求我安排”的服务承诺与“我的线路我做主”的参与热情的生动交融。这股民生暖流的延续,需要各方合力续航。期待各部门、各公交企业持续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让“魅力深圳,便捷出行” 从口号变为现实;也盼市民积极建言献策,政企民同心,共同勾勒出更具温度与活力的城市交通图景。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余悦
图源:深圳市交通运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