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患者卒中风险是普通人的5倍,如何拆除这个“定时炸弹”

南都N视频APP · 健闻
原创2025-08-27 18:50

54岁的王先生是一名公司高管,平时身体不错,偶尔心慌却并未在意。一天清晨,他被发现倒在浴室,言语不清、右侧肢体瘫痪——医生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俗称中风)。追根溯源,罪魁祸首竟是长期未治疗的房颤。从此,王先生需要长期康复,妻子辞职照顾,孩子学业和家庭经济都受到沉重打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吴泽璇提醒,需警惕引发脑卒中的“幕后推手”——房颤。

01/

房颤为什么是卒中的“推手”?

据吴泽璇介绍,房颤(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房内的电信号紊乱导致的心跳不规则且常常过快。

正常心跳像有节奏的鼓点“咚-咚-咚”,而房颤时,心房以每分钟350–600次的频率“颤抖”,无法有效收缩,血液在心房内打转,因此容易形成血栓。

房颤在中国并不少见——约有 2000万患者。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约 5%-10%,80岁以上可达 15%-20%,几乎每5位老人中就有1位患有房颤。

图片

那么,为什么发生在心脏的房颤容易导致脑部出现中风?

吴泽璇阐述了其中的原理:房颤时,心房收缩无力,血液容易淤积在左心房和左心耳,形成漩涡般的停滞区。血液在此容易形成血栓,一旦脱落,随血流进入脑部,就可能堵塞脑血管,引发卒中。

图片

实际上,房颤导致卒中的风险和危险性远比很多人想象中高。

· 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是普通人的5倍

· 约20%-30% 的缺血性卒中与房颤相关;

· 未规律抗凝治疗时,年卒中风险可高达4%-6%

· 此类卒中往往来势凶猛,一半以上患者会致残,1年内死亡率可达 20%

因此,房颤常常被称为“卒中推手”,且往往在毫无预警时出手。 

02/

治疗房颤 “三板斧”与生活防控并行

在了解到房颤和卒中的紧密关系后,应当如何把这个“定时炸弹”及时拆除呢?

吴泽璇提供了几个治疗房颤的方式:

1. 防血栓,降卒中风险

· 药物抗凝:规律服用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艾多沙班、达比加群),可显著减少血栓的形成。

· 左心耳封堵术:适合不能长期服药或出血风险高的人,相当于“封住”左心耳这个血栓高发地。

2. 让心跳回归正常节奏

· 药物控制心率: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地尔硫卓等,让心率保持稳定。

· 节律控制:恢复正常心律,可通过药物复律或导管消融。导管消融是通过微创的方式处理心脏里的异常电信号,包括:射频消融(热能隔离病灶)、冷冻消融(低温“冰封”病灶)、脉冲场消融(新技术,精准、损伤小、恢复快)。

3. 控制危险因素

· 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甲亢等房颤的危险因素

· 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对任何疾病而言,预防应该永远走在治疗前。吴泽璇提醒,应该养成定期体检的好习惯,尤其是老年人;若发现了相关疾病,应平时遵医嘱规律服药,定期复查;控制“三高”,均衡饮食;不论是否有相关病史,一旦出现心慌、心悸、胸闷、气促等症状及时就医。

采写:南都记者 王诗琪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