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大力推进“千县工程”、构建优质高效县域医疗服务体系的宏大背景下,博罗县人民医院作为区域医疗中心的“龙头”,其综合救治能力直接关系到122万常住人口的健康福祉。在2025年中国医师节之际,该院重症医学科荣获院级“优秀医师团队”称号。
作为抵御死神的“最后防线”,重症医学科是博罗县人民医院守护急危重症患者生命安全的核心力量,更是医院“县域医疗高地”实力的关键体现。从院前预警的快速响应,到ECMO技术的精准应用,再到多学科协作的生死竞速,这个团队以出色的专业技术、高效的协作能力和24小时待命的责任担当,为县域122万群众筑牢了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
年均收治各类危重患者超700例
助患者在“家门口”握住“生命的希望”
“长途奔波对急危重症患者而言,每多一分钟就多一分风险,更可能错过最佳抢救时间。”博罗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陈劲飞说,作为博罗县域内唯一一家设有ICU的医院,该院重症医学科承担着全县的急危重症救治任务。科室以技术精进为突破口,以多学科协作为支撑,致力挽救更多急危重症患者生命,用一次次成功的抢救,让越来越多的患者无需辗转上级医院,在“家门口”就能握住“生命的希望”。
该院重症医学科自2011年从重症监护室组建,历经十余年发展,已成为惠州地区设备完善、技术雄厚的现代化危重症救治专业科室。科室占地面积1916.12平方米,开放20余张床位,年均收治各类危重患者超700例,涵盖休克、中毒、严重感染、严重创伤、器官功能障碍等多种病症,在重症床位数量及服务量方面均位居全市前列。
科室现有医护人员67人,其中医疗组9人;硕士研究生3名,高级职称4名,中级职称19名。其“硬核实力”也体现在硬件配置上:拥有体外膜肺氧合(ECMO)、主动脉球囊反搏仪(IABP)、高端呼吸机、连续性血液净化仪(CRRT)、PICCO监测模块、床旁纤维支气管镜以及床旁彩超、血气分析仪、脑功能监测仪等一应俱全。足以应对任何类型的器官功能衰竭,为实施精准监测与支持提供了坚实基础。
今年5月,一场意外让14岁少女陷入生死危机——多发肋骨骨折、肺挫伤、骨盆骨折,伴有严重出血和缺氧。当地卫生院初步治疗后,女孩血氧持续走低,每一次呼吸都变得微弱,病情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博罗县人民医院创伤中心接到预警后,陈劲飞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在患者转运途中,院内多学科会诊(MDT)已然启动,手术团队、ECMO团队悉数待命,一场与死神的“接力赛”悄然拉开。女孩抵院时血氧已低于60%,生命体征濒临崩溃。重症医学科果断启用ECMO支持,先稳住生命体征,再由介入团队行紧急止血。经过长达9天的ECMO支持和精细化的抗感染、营养支持、液体管理,女孩顺利撤机,苏醒后意识清晰,交流正常,最终康复出院且未留下任何后遗症。这场胜利,是设备、技术、团队协作和应急体系的完胜。
这样的“极限”救治在重症医学科并非个例。近期,一名46岁的心梗患者意识全无、呼吸心跳停止。经急诊抢救和介入手术开通血管后,情况逐步好转,可就在所有人以为危机解除时,病情突然急转直下,患者反复出现心衰发作、心功能持续恶化,再次站在了生命悬崖边。面对这一突发状况,重症医学科团队没有退缩,他们顶着压力重新评估病情,紧急启用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等。历经反复救治、个体化营养支持和持续精细照护,最终患者康复出院。还有一名49岁心跳骤停近1小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也令人印象深刻,通过县镇两级医院紧密联动,经重症医学科和心血管内科联合救治成功后,患者康复情况良好并未留下明显后遗症。
多学科协作成体系
重症救治水平迈至高水准
“重症救治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一场需要多学科协作的‘接力赛’。”陈劲飞指出,目前科室配备的设备,可成熟开展ECMO等国家限制类医疗技术,以及PICCO监测、经皮气管切开等高级重症技术。其中,ECMO技术,又称“人工心肺”,核心功能是替代患者受损的心肺功能(如重症肺炎导致的呼吸衰竭、心梗导致的循环衰竭),是国际公认的顶尖生命支持技术,也是衡量一个地区、一家医院危重症救治能力的“金标准”。它的成功运行,绝非一台机器那么简单,而是一个庞大系统工程的体现,需要呼吸、循环、重症、麻醉等多学科团队的精密配合,对设备精度、团队默契度要求极高。能够成熟独立开展此项技术,标志着博罗县人民医院重症救治水平已达到高水准。
作战需要精兵强将,拥有26年临床经验、荣获“博罗名医”称号的陈劲飞正是这个精锐军团的核心指挥官。在他看来,重症医学科对医生的综合水平要求更高,需对专业知识掌握更全面,对每位患者都要实行精细化管理,还要有一定的抗压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他重视人才梯队建设,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不断淬炼团队:每年选派1-2名医师赴省级医院进修;带领科室形成了“每日小讲课、每周大讨论、每月外请专家”的学习机制;定期邀请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等省级医院专家前来授课,保持与前沿技术的同步。此外,在实践中强化“传帮带”:为每名年轻医师配备一名副高以上职称的“导师”,从病历书写、床旁操作到应急处理,全程跟踪指导。
前端预警实现“医生等病人”的救治模式
缩短抢救时间
重症救治的成败往往取决于更前端的环节。该院大力推进“院前急救-院内急诊-重症监护”三位一体的全链条急危重症救治体系建设。“患者还没到医院,我们的预警已经先到了。”陈劲飞兼任创伤中心主任后,大力推进创伤中心建设。创伤中心涉及多个科室,包括院前急诊、普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手术外科、ICU、输血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等。通过流程再造和绿色通道优化,实现了“医生等病人”的救治模式,大大缩短了抢救时间。
科室的追求远不止于救命。重症医学科医师团队还主动将健康防线前移:多次开展科普讲座和参与直播节目,团队成员也会在随访中向患者家属普及康复知识,用专业力量推动全民健康意识提升。陈劲飞牵头联合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计划对县域内乡镇基层医务人员培训创伤急救技能,以提升基层“第一现场”救治能力。“如果基层能做好初步治疗,患者到院后就能得到更好的救治。”陈劲飞说。
文/图: 李晓慧 张璐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