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进程中,当前仍面临数据权属界定模糊、交易规则不完善等难题。如何更好地激活数据要素价值,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孟天广教授接受媒体采访。南都记者李玲/摄
8月28日,在2025数博会召开期间,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孟天广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数据要素的流通交易,必须同时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发力。
“我们现在是供给侧很有热情,提供了不少创新的数据产品和服务,但在需求侧仍然需要释放社会、市场、政府的需求;只有二者充分匹配,才能促进数据交易市场的有效运行,带来数据经济的繁荣。”孟天广说。
作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后的第五大生产要素,数据正快速融入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数据的经济价值之外,孟天广也看到了数据在社会治理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当前,中国正在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孟天广表示,数字政府的核心建设逻辑是,通过数字和智能技术的应用来提升政府履职的智能化能力,现在国内已有广泛的实践创新。一个典型的代表是“一网通办”——即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通过打通不同部门的信息系统,实现 “进一张网、办全部事”的政务服务模式。
但是在数字政府的实践中,也存在着 “数据孤岛”等现象,“政府内部跨层级、跨部门、跨系统,数据融合难、数据利用难、价值释放不充分。”孟天广说。
如何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孟天广建议从三个维度推进技术驱动的制度建设。在他看来,现阶段的数字技术能够有效地帮助政府实现“无缝隙政府”的建设——其核心逻辑在于,通过建设数据共享交换的基础“底座”,促进各部门各层级的有效协同。
要打破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孟天广认为,关键在于场景建设。通过场景驱动让数据流通起来,激发政府部门数据共享交换、数据开放利用的积极性,实现部门间的联动协同。同时他建议,由政府主导推动数字生态伙伴关系的建设,通过整合科技企业、高等院校、科技社群和社会组织的力量,打造数字治理生态,充分释放数据价值。
孟天广还注意到,当前不管是政府还是科技企业,都在积极探索一系列数据驱动的智能社会治理应用。以北京的“接诉即办”改革为例,他认为,“这正是社会治理意义上的数据利用。”通过挖掘12345市民服务平台的来电数据,识别社情民意和社会矛盾风险,可以帮助政府理解社会运行的特征、风险和趋势等,助力政府更好地做决策研判、优化资源配置与公共服务供给。
放眼国际社会,据孟天广介绍,包括新加坡、英国等诸多国家,都在积极探索基于数据的社会服务模式和国家治理模式。中国也在积极拥抱数智化治理并在全球发挥引领作用,通过释放数据价值,利用数智技术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防范各类社会风险,在挖掘数据的社会价值和治理价值上探索创新,在数智技术加快迭代的背景下还有很大的创新空间。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李玲 黄莉玲 发自贵阳
编辑:黄莉玲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2025数博会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