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创新赋能乡村振兴,塱头古村“耕学+”研学中心启幕

南都N视频APP · 商业消费
原创2025-08-31 13:55

8月30日,塱头古村“耕学+”研学中心在广州市花都区开幕。作为塱头乡村振兴项目,“耕学+”研学中心旨在打造的文教融合新业态,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教育创新范式。据悉,预计9月起,中心将面向学校师生等团体开放不同类型的研学课程。

图片

“耕学+”研学中心。


从课堂到田野,结合在地文化创新研学模式

唯品会公益塱头乡村振兴项目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耕学+”研学中心由著名建筑师张永和设计,建筑面积4062平方米,配备智能教室、工坊、农事体验区等多元空间。课程紧密依托塱头作为“农耕文明岭南样本”的资源。在地化课程设计方面,如“从田野到餐桌”学制农家菜、探究岭南镬耳屋建筑特色等,让学生在活态教室中与自然田野直接接触,体验日常教学无法触及的环境。

今年7月,研学中心启动试运营并迎来首期学员,由中山大学博雅学院与人文高等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漫步经典”国际夏令营的22名学生。在为期三周的学习中,学员通过粤剧研习、咏春体验及"从田野到餐桌"等特色工作坊,深化对本土文化的理解。此外,“暑期研学体验官”活动吸引近千名湾区家长报名,“我是塱头小匠人”等课程全部爆满。

图片

学生们正在参加“诗书雅乐读书郎”研学课堂。

四年级学员林语溪(化名)分享了她在研学活动中的独特体验。林语溪介绍,与学校课堂“根据课文仿写诗歌”不同,这里倡导感官体验与个性表达。通过“用眼睛去看、用手去摸、用鼻子闻”等方式,捕捉细节并创作诗歌。“每个老师的教学方式都不一样,给我们的灵感也不同,可以根据主题自由发挥,不受固定格式约束。”林语溪说。

中山大学副校长、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谢湜教授表示,这次活动“依托塱头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真实社会场域,构建起‘经典文本–社会实践–艺术表达’三阶育人模式,实现了国际经典教育方法与中国人文田野实践的有机融合,促进了国际学子与中国基层社会的深度互动。”

 

打造文教“双核”,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据介绍,“耕学+”研学中心的所在地塱头古村位于花都区炭步镇,始建于南宋末年,距今已有超过七百年历史,是广州仅有的两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2023年4月20日至今,塱头项目的七大文化业态已全部落地,包括春阳台艺文中心、和春住文化乡墅、“心画中国”沉浸式光影艺术展、积墨楼“太阳永照”古村展览、塱那头草地、市集商铺和“耕学+”研学中心。

作为塱头乡村振兴项目的共创方之一,广东省唯品会慈善基金会已投入超3亿元。广东省唯品会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塱头乡村振兴项目负责人沈旻表示,“项目以公益性投入为主,通过艺术介入活化古村落。核心是将人才与利润留在村庄。”

沈旻透露,“截至目前,项目已为村民提供了超过200个就业岗位。”此外,所有业态均采用土地或房屋租赁方式,向村集体或村民支付租金,成为村里稳定的收入来源之一。中心还配备了共享书房,将来也会定期设定村民开放日。

2023年12月,塱头村入选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首批典型案例。2025年5月,“塱头实验”作为中国首个以“乡建+实践”探索入选的乡村振兴项目,亮相第十九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主题馆。沈旻坦言,当前“距离目标仍有相当距离”,但唯品会公益将继续完善课程体系、推动师资发展、拓展社会协同,打造共学、共生、共创社区聚落,推动古村长虹式可持续发展。

对于未来愿景,沈旻表示,希望吸引全球年轻人体验中国现代乡村之美,吸引多元“新村民”共建共享,深化村庄联结,持续探索“文化传承+研学旅游+生态可持续”的创新范式,力争使“塱头模式”成为大湾区乃至全国乡村教育振兴的可复制范例。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王蕾娜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