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日,广东东阳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东阳光药,06887.HK)召开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东阳光药表示,公司在创新研发、国际化和产品组合优化方面持续取得突破,为未来增长积蓄动能。
一、原始创新:管线厚度持续扩容
报告期内,东阳光药抗感染、慢病等领域核心大单品仍保持市场领先,多元业务格局显示出一定韧性,成为业绩压舱石。与此同时,创新药的放量势头与产品组合的优化趋势又逐步显现,成为东阳光药长期价值的重要支撑与提升引擎。
东阳光药围绕感染、慢病及肿瘤等核心领域,构建覆盖化学药及生物药完整生命周期的研发平台,拥有特异性抗体、小核酸、ADC、PROTAC等先进技术,并在AIDD等AI工具的加持下,形成覆盖药物全生命周期的研发能力。截至目前,东阳光药拥有150多款获批药物,已上市3款创新药,在研100款药物,其中49款为1类在研创新药物(1款即将上市,10款处于临床Ⅱ、Ⅲ期,多款管线具有“First in class”或“Best in class”潜力)。
截至公告日期,东阳光药在新药研发管线上达成多项关键里程碑:东阳光药自主研发的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被称为“不是癌症的癌症”)产品盐酸伊非尼酮,其患者在Ⅱ期临床试验中获得积极结果。目前,该数据已亮相第九届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峰会;自主研发的GLP-1/GIP/GCG三靶点激动剂HEC-007、GDF15激动剂HEC-301注射液获NMPA签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基于小核酸平台自主研发的首款siRNA新药HECN30227临床试验申请获得CDE受理,拟定适应症为慢性乙肝患者。
专利方面,今年上半年,东阳光药申请发明专利95件,包括PCT申请2件;获得授权发明专利合计49件;累计申请发明专利2513件,累计授权发明专利1446件,境内外均有申请及授权,持续夯实技术壁垒。
基于持续20年的研发与创新,东阳光药研发实力已跻身行业第一梯队:以2014年至2023年在中国公布的专利数量及授权专利公告数量统计,东阳光药在国内药企中排名第一;东阳光集团在工信部审评的2023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中排名第34位。
二、商业化:全球拓展与渠道沉淀并举
创新成果频出的同时,东阳光药持续不断将其推向临床与市场,使其更好地治病救人。今年8月7日,东阳光药吸收合并港股上市子公司东阳光长江药业并以介绍方式登陆港交所主板,将自身研发能力与东阳光长江药业的全国销售网络深度整合,形成“研发——生产——销售”闭环,加速全球化运营。
截至目前,东阳光手握数十个重磅海外BD,在研多款管线已与国外制药公司沟通推进合作。2024年11月,东阳光药与英国制药公司Apollo就东阳光药自主研发的HEC88473项目达成海外授权许可协议,总交易金额近10亿美元。
此外,东阳光药拥有覆盖全国的产品销售及分销网络,遍布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近300个地级市,并建立起覆盖主流国际市场的全球销售网络,包括美国、德国及英国在内的8个国家和地区。业内人士还透露,今年8月,东阳光药完成销售架构调整,正式成立肝病专线商业化团队,旨在进一步推动其丙肝等创新药的商业化进程,开拓销售峰值可达20亿元的市场。
与此同时,东阳光药不断丰富产品组合,助力协同销售:报告期内,胰岛素系列产品实现营业额1.2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48%,显示出东阳光药在慢病领域的布局与突破;继东卫恩后,泛基因型慢性丙肝治疗药物东英贺、东卫卓组合也在报告期内获批上市,构建国产最全丙肝产品线;战略扩充儿科产品组合,新增菲诺姆(小儿法罗培南颗粒)、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儿童退热贴等多款产品,全面覆盖儿童用药需求。
三、管理与制造:合规高标与供应稳定并重
在管理方面,东阳光药坚持“研——产——销”一体化模式,强调研发与生产的协同、商业化与学术推广结合,同时注重ESG治理与风险管控,不断提升组织效率与运营透明度。
东阳光药在东莞松山湖与湖北宜都布局的两大生产基地,已通过中、美、欧等多地GMP认证,具备化学药、生物药全链条生产能力。松山湖基地化学药年产能可达18亿片/粒,宜都基地则是国内最大的奥司他韦制剂生产基地,为国家药物储备提供可威(磷酸奥司他韦)的可靠供应,亦能生产二至四代多类胰岛素产品,年生产能力超过1500万支注射剂。
东阳光药表示,公司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与国际化战略,持续专注抗感染、慢病和肿瘤赛道,推动更多创新管线进入临床和市场。随着核心产品放量、新兴管线进展和海外市场拓展,公司有望在周期波动中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