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9月3日A01-24版。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今天,胜利日,首都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阅兵式。
1931-1945,狼烟遍地的14年,血性干云的14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有力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中华民族赢得了崇高的民族声誉。
这个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
14年抗战
众志成城拼来胜利
历史的画卷铺展,14年抗战的艰苦卓绝恍如昨日。
从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这漫长的14年间,中华大地饱受战火蹂躏,数千万同胞失去生命,无数家庭支离破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中国人民从未屈服!从东北抗日联军的冰天雪地浴血奋战,到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游击队等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从正面战场的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徐州会战等次第抵抗,到全国各族人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全民动员,中国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用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打破了日本侵略者妄图灭亡中国的迷梦,战胜了穷凶极恶不可一世的东方法西斯,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场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
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率先吹响抗战的号角,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游击队等人民抗日武装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发动和组织广大群众,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别有天地,如拨云雾而见青天。”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就没有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这场胜利,是全民团结众志成城的伟大胜利。
在抗战的旗帜下,不分党派、不分民族、不分地域、不分职业,全体中华儿女汇聚起“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磅礴力量。工人积极生产支援前线,农民踊跃纳粮参军抗敌,知识分子以笔为枪唤醒民众,海外侨胞慷慨解囊回国参战……正是这种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民族凝聚力,让中国在最艰难的时刻挺了过来,最终赢得了胜利。
在题为《落日——记日本签字投降的一幕》通讯中,在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目睹日本代表签字投降的大公报记者朱启平感慨良深:
“全体签字毕,麦克阿瑟和各国首席代表离场,退入将领指挥室,看表是九点十八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一九三三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九点十八分。现在十四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
八十载光阴荏苒,战争已和我们远离,但烙印在民族记忆中的忠诚与英勇永不褪色。
今天,当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望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心中涌起的是对先辈们的深深敬意和无尽怀念。
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其赫赫英名已垂于宇宙,其巍巍功勋为山河永念。
那是一个血性高涨的时代,“我们的胸怀是光明的,要以血肉和头颅换取我们的自由!”“怎么,老的老,小的小,就不干了吗?”“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话语,在破碎的山河间回响,在滚烫的人心中激荡。
华南战场
孤悬敌后别开生面
从1938年10月12日凌晨日军从惠州大亚湾登陆,到1945年9月16日上午日军指挥官田中久一递交投降书,在岭南这片热土上,也有无数抗日英雄前赴后继,他们的故事同样可歌可泣,他们的声音同样慷慨激昂。
1935年12月12日,3000多名学生举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标语向广州市中心行进。时为中山大学文学院学生也是“中国青年同盟”骨干的曾生作为总指挥,挽起袖子走在队伍的前列。
1938年4月成立的中共广东省委,坚决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方针,大量接触国民党抗日将领,开展统战工作。1942年10月1日,省委书记张文彬在狱中写下给党组织的报告:“万一不幸必致我死,杀身成仁亦无愧矣,余且静待,尚望诸公为国珍重,为民直前。”
钟若潮,华侨,广东省梅县水车镇人,1938年10月返国参加东江抗日斗争。1944年5月初,东江人民抗日游击独立纵队司令部突遭日军包围,他在掩护纵队领导机关撤退的激战中壮烈牺牲。
黄英,广东省台山市白沙镇西村人,1945年任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第四团连长期间被捕,在狱中遭受酷刑仍坚贞不屈,临刑前发出“千万个革命者站起来”的呐喊。
东江纵队港九大队,因地制宜,因敌施策,分别组成短枪队、长枪队、海上队和市区队,在城市里打游击。短枪队的领导人刘黑仔每战必身先士卒,成为传奇式英雄人物。由女队长方关率领的市区中队,被称为“不带枪的游击队”,像一把尖刀插在敌人的心脏上。
在“一·二八”事变中奋起抗击日军、伤亡八千余人的十九路军官兵大部分都来自广东,所以广东人也把他们叫作子弟兵。广东人既上阵杀敌,又出钱助战,广东的捐款在全国是最多的……
1941年12月,日军攻占香港,茅盾、何香凝、柳亚子等300余名滞留香港的文化精英和爱国民主人士遭日军通缉,面临绝境。广东党组织及东江纵队历时半年,营救800余人,实现了无一被捕、无一伤亡的奇迹。这场拯救了中国半个文化界的大营救被茅盾先生誉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以东江纵队、琼崖纵队为代表的华南抗日武装力量威名远播,战功卓著。他们结合独特的地理环境开展灵活机动的城市游击战和神出鬼没的海上游击战;他们发挥固有的侨乡优势挣得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的鼎力支持;他们利用香港的特殊地位为中共中央和英美盟军传递大量宝贵情报。
1944年7月,中共中央军委在给东江纵队、琼崖纵队的贺电中说:“你们在华南沦陷区组织和发展了敌后抗战的人民军队和民主政权,至今成为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使我党在华南的政治影响和作用日益提高,并成为敌后三大战场之一。”
华南抗日游击队在远离中共中央、缺乏主力援助的情况下,孤悬敌后独立自主开展武装斗争,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造了新颖的技战术,这为全国敌后抗战提供了重要借鉴,为全国抗战的最终胜利建立了不巧功绩。
整个抗战期间,华南人民抗日武装队伍发展至2.8万余人,民兵30.6万余人,对日、伪军作战共3000余次,总计歼敌2.2万余人,缴获枪(炮)6700支(门)。
美军第14航空队观察组经过3个月实地考察后向总部报告说,“东江纵队是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部队,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抗日斗争,其战斗精神和组织能力令人钦佩”。
纪念胜利
珍爱和平捍卫正义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今天,我们纪念抗战,是对先烈牺牲的告慰,也是对世界和平的坚守,更是对历史正义的捍卫。
经历过战争的苦难,中华民族比任何国家都更懂得和平的珍贵。
珍爱和平,就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暗流。
近年来,一些势力试图歪曲抗战历史,否认日本侵略者的罪行,甚至美化侵略战争;还有人质疑英雄烈士的事迹,消解民族精神的根基。这些行为,不仅是对历史的背叛,更是对和平的威胁。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行就意味着重蹈覆辙。只有坚定地维护历史真相,才能让和平的理念深入人心,才能让战争的悲剧不再重演。
珍爱和平,更要增强捍卫和平的能力。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历史早已告诉我们,和平不会从天而降,强大的国力才是不怒自威、捍卫和平的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从“两弹一星”的突破,到国防科技的飞速发展;从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到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正是这些成就,让当下的中国有足够能力守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有能力为世界和平贡献力量。
今天,天安门广场上的铿锵步伐,是与历史共鸣的节奏;接受检阅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就是捍卫和平与正义的钢铁长城。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抚今追昔,硝烟已然散尽,山河重焕荣光,但那段镌刻着不屈与抗争的历史,那份熔铸在民族血脉中的抗战精神,却穿越时空永久保持着光芒。
“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抗战精神,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是十四年抗战中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当年抗战先辈的使命是“救亡图存”,今天我们面临的则是新的历史任务。这场新的“长征”同样充满艰难险阻。国际竞争激烈,科技革命挑战,改革发展重任,无不要求我们焕发当年那种万众一心、艰苦奋斗的抗战精神。
今天,我们缅怀先烈,既是为了铭记他们的事迹,也是为了传承他们身上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让伟大抗战精神成为我们在新时代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开创美好未来的强大支撑。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当年沧海横流,国家危如累卵,抗日先烈力挽狂澜,忠诚履行了他们的责任,如今,每个在平凡岗位上恪尽职守、勇于担当的普通人,则是新时代的“战士”。
做好你自己,无愧于先辈,不负于时代,这就是对历史最好的回答,也是对未来最美的期许。
出品人:戎明昌 刘江涛
监制:王卫国 刘岸然 王佳 田霜月
策划:陈实 关健明 向雪妮 周昌和 杨秀伟 李海华
执行策划:方军 欧阳云蔚 汪建华 江英 金国华 李欣
编辑:黄亚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