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尾声,8万羽和平鸽在天安门广场上空展翅高飞,礼赞和平。这些鸽子放飞后怎样找到家?回家途中如何才能不迷路?
放飞的“和平鸽”是啥?
其实是品种优良的健康信鸽
在国家重大节日和纪念活动中,放飞和平鸽已经成为惯例。放飞的“和平鸽”,其实是品种优良的信鸽。
1982年,北京市信鸽协会成立。这些年来,每逢北京有需要放飞和平鸽的大型活动,都是由北京市信鸽协会的会员们提供。每个参加活动的鸽友也会得到纪念足环和证书。
本次纪念活动征集的8万羽和平鸽,全部来自北京市10个区的3000多名鸽友们。9月2日下午开始,信鸽会员带着和平鸽分别从东城、西城、丰台、房山等10个区出发,到各区收鸽地点集结交鸽。区信鸽协会逐羽检查,交上来的信鸽要求是身体健康、体质强健、没有疾病的良好的鸽子,保证正常的飞行能力。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纪念大会现场放飞和平鸽。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事实上,能参与放飞活动的信鸽,往往资历丰富,它们不仅参与过多次国家重大活动,许多鸽子还曾在区级、市级等鸽赛上获过奖,有的甚至还是冠军。
北京市信鸽协会秘书长孙鹏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征集信鸽时收的主要是成鸽,即两岁以上的信鸽,也都是参加过重大比赛活动的信鸽。它们中有的还可以参加比赛,但大部分都退役做了种鸽。
信鸽为何能找到家?
“恋家”+自带“多重导航”
鸽子是人类最早驯化的鸟类之一,它们有着异常强大的识途回家本领。
在古装影视剧中,往往会出现“飞鸽传书”的桥段——无论飞多远,信鸽都能凭借敏锐的方向感,准确找到回家的路,将信笺送到收信人手中。
那么,信鸽为何能找到自己的家呢?
首先是信鸽天生具备极强的归巢能力,将信鸽带到离巢1000公里左右的任何地方,它都能凭本事准确定位自己的老窝,然后飞奔回去。血统和自身体质都不错的,归巢范围甚至能达到3000公里。
除了刻在基因里的“恋家情结”,信鸽能跨越千里准确返回家中,也是多种生理机制与环境适应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本身就自带“多重导航系统”——
🔸地磁感应:地球磁场并不是均匀分布的,其强度和倾角在不同地区存在着细微的差异。信鸽能够敏锐地感知这些差异,从而精准定位自己与巢穴的相对位置。
🔸太阳定位:信鸽具备通过太阳的位置和移动轨迹来判断方向的能力,并据此调整飞行路径。并且,信鸽还能感知到人眼看不见的偏振光,即使太阳被云层遮挡,仍能判断太阳方位,从而保持正确的飞行方向。
🔸视觉线索:信鸽还会利用周围环境的特征,如山脉、河流和建筑物等,作为定位的参考点,这与人们通过道路的特殊标志记住路线的原理类似。
信鸽判别方向的方式。图源:科普中国
此外,部分科学家还提出了“嗅觉假说”,认为信鸽能够记住巢穴周围独特的气味分布,并且在飞行过程中,通过感知沿途空气中的气味梯度来判断方向。
飞行如何不迷路?
训练核心是强化“家”的记忆
尽管信鸽以其出色的导航能力而闻名,但放飞活动仍会存在一定的损耗率。
北京市信鸽协会秘书长孙鹏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广场放飞的鸽子来自北京的不同地方,95%以上都可以自行找回家。不过,也不排除少数鸽子会因为迷路、天气等原因,飞丢了,找不到家。严格训练可以降低信鸽放飞的损耗率。在放飞仪式之前,会员们每天都对鸽子进行家飞训练,增强其飞翔力量,同时提高它们的认路能力。
除了信鸽先天的个体差异,要想飞行不迷路,后天的训练也同样重要,训练核心就是强化“家”的记忆。
当雏鸽完成了向幼鸽的过渡,开始独立生活的时候,进行幼鸽飞行训练的最佳时机来到了。训练通常从短距离开始,而后逐渐增加飞行距离,使鸽子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条件。合理的训练能够让鸽子在极长的距离内准确找到回家的路。
据孙鹏介绍,鸽子平常的训练主要有两种,一种叫“家飞”,另一种叫“训放”。
所谓“家飞”,就是在家里把信鸽放出去,鸽子会在家的上空附近盘旋、飞翔,不久后便飞回家里。家飞训练也叫续棚,或叫环舍飞行,是一种巩固性的训练,同时也是增强体质保证健康的需要。
而“训放”,是将鸽子送往离家里有一定距离的地方,让它们飞回家,距离由近及远,从10公里开始尝试,逐步增加到50公里、100公里、200公里、300公里、400公里甚至更远。
如今,信鸽运动已是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的第73项体育运动项目。在信鸽竞翔比赛中,一般以空距200~400公里为短程赛,500~800公里为中程赛,800~1000公里为长程赛,1400公里以上为超长程赛。以分速快慢决出名次。
出品:南都官微运营部
统筹:李湘莹
整合/编辑:刘苗
美编:蔡沐晗
资料来源:央视新闻、新华社、中国新闻社、科普中国、科技日报、《中华信鸽》等
编辑:刘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