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玮音乐作品研讨会,探索交响叙事的新可能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5-09-10 20:43

9月7日,广州·南湖南艺术家夏宫主办了“潜入声景:武玮音乐世界探微”线上学术研讨会。本次活动通过平台直播,吸引了众多音乐学者、创作者、学生及音乐爱好者线上参与,反响热烈。

研讨会上,九位来自作曲、音乐学、音乐批评、语言学等多领域的海内外年轻学者,从武玮近年来的代表作入手,分析其音乐语言中的叙事结构、声乐作品的传统因素,以及她如何通过声音构建跨越传统与现代的美学对话。

图片

武玮作为中国当代少有的集词、曲、唱、表演与演奏于一身的独立艺术家,其创作实践极具开拓性和学术价值。研讨会围绕她创作的《武玮第一交响曲》(又名《日出地交响曲》)、《武玮第二交响曲》(又名《颂交响曲》)和《武玮第三交响曲》(又名《玉的献辞交响曲》)等大型交响乐作品,探讨她如何将文学、戏剧、舞蹈与传统仪式元素融于音乐创作中,构建出既具现代先锋技法气息又不失传统东方意蕴的作品。

上海音乐学院的刘佳玲表示:“音乐所传递的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甚至‘弦外之象’,意象始终是中国艺术创作者的追求,武玮也不例外,而《日出地交响曲》即是一部“集象之作”。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美学专业的商怀雨说:“在《武玮第三交响曲》中,音乐超越了单纯的技艺堆叠,而是一种向原初之美的回归。作品在声响的回荡间,让人得以触及生命与宇宙最初的光与息。”

上海音乐学院王之易女士说:“武玮的《第二交响曲》堪称‘硬币落地时的那声脆响’。它既非中国素材与西方外壳的拼贴,也不是去中国化的国际主义,而是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她的叙事主题相融合。因此,《第二交响曲》无疑是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一部极具探索性和民族性的作品。作曲家的目的在于构建当代交响乐的美感逻辑。武玮摆脱了单纯的音响主义与极端实验的窠臼,开辟出一种意象化的听觉美学,使交响乐在当代依旧能够保持‘颂’的崇高气质。这种尝试不仅延续了交响乐传统中的‘崇高’维度,同时也为当代音乐提供了一条新的审美路径。”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的何雨轩深入分析了《武玮第二交响曲》,指出作品实现了“人物化”的叙事转化。不同于西方浪漫主义交响曲所强调的“自我—世界”的线性史诗叙事,武玮的写作更接近对话式与仪式化的结构。她让乐章之间的承接如舞台场景转换,让动机的推进仿佛人物的出场、冲突与升华。音乐在“尖叫”“跌倒”“呼吸”“回归”的层层推进中,完成了一个从个体命运到原初永恒的戏剧过程。这种非线性、多声部的叙事方式,正是对《颂》传统的一种现代延伸。其意义不仅在于个体人物的描绘,更在于揭示了当代中国作曲家如何通过礼乐美学的再生,探索交响叙事的新可能。

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博士石乙婷以《女唱师》中的《诸葛亮》为例,表示在《女唱师》的整张专辑里,切实感受到了作曲家对于回归“声音”本身的探索,正如武玮自己所说“音乐不管用多少技法,都是为了呈现本来”。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美学博士方迪认为,武玮不标榜“跨界”,却在作曲、演奏、剧场、影像之间自由迁徙,歌者与听者互为田野,互为证人。她让汉语的声调、方言的残片、非语义的呢喃同时出现,使语言回到“前意义”的震颤。

有学者表示,应加强对武玮美学思维与艺术价值的系统性研究,从学术角度对其艺术体系进行梳理与发声。本次研讨会是学术界首次集中地从多维度对武玮音乐世界进行深入探讨,此次对话不仅是对一位作曲家个体的讨论,更是一次当代音乐创作路径的集体审视。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许晓蕾  通讯员白在宣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