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亮相慕尼黑车展,余凯:10万元级汽车会标配高阶智驾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汽车
原创2025-09-10 21:42
图片

慕尼黑展览中心Hall B1-B20展台前,一辆白色蔚来欧洲版firefly萤火虫旁围了不少欧洲观众。 这款欧洲售价3万欧元左右的中国车型,标配地平线征程计算方案,具有领先的辅助驾驶技术,这是他们此前在4万欧元以上车型都少见的配置。

这是地平线第三次站上慕尼黑国际车展的舞台,与2019年首次参展时仅展示技术不同,如今的展台上,它与博世、大陆、电装等国际供应商的合作成果与大众的标识并列,透露出中国智驾企业在全球生态中的新角色:不再是“外来者”,而是试图成为产业链的“有机分子”。 

图片

技术平权

从千万芯片到平民化智驾

“我们这次来欧洲,不是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参与展会,也不是炫耀我们的技术,而是表明地平线与大家一起共赢的态度,助力中国科技参与全球的合作生态、产业生态,做这里面的有机分子。”车展发布会后的媒体群访中,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反复强调这一态度。

但展台的展品本身,却藏不住中国智驾的技术突破——征程6系列计算方案与 HSD 城区辅助驾驶系统的组合,正在打破智能驾驶的价格壁垒。

截至2025年8月,地平线征程家族芯片累计量产突破1000万套,成为国内首家达成这一里程碑的智驾科技企业。

在国内市场,“每三辆智能汽车就有一辆搭载地平线芯片”的渗透率背后,是其四代车载计算方案的迭代:从实现“零突破”的征程2,到如今覆盖10-560TOPS 算力的征程6系列,后者更是国内唯一能满足从基础ADAS到全场景城区智驾需求的方案。

支撑这一切的,是地平线自主研发的 BPU 智驾专用计算架构:十年间,这一架构的计算性能提升超1000倍,为智能驾驶提供了“超级大脑”。

图片

更受关注的是基于征程6P打造的HSD系统。作为国内首个软硬结合全栈开发的城区辅助驾驶系统,它采用一段式端到端架构,能实现“光子输入到轨迹输出”的超低时延。与行业常见的“先装豪车”路径不同,征6P搭配HSD的首个量产车型落在奇瑞星途ET5上,瞄准的是中国最广泛的平民用户。

地平线的技术逻辑是:智能驾驶不该是豪车的专属,而应成为像4G一样的基础“标配”。余凯预判,当智驾的“4G时刻”来临时,即便是10万元级别的车型,也会标配如今的高阶智驾功能。

海外订单750万辆

生态合作而非单打独斗

技术落地的底气,也来自海外市场的订单。余凯在采访中透露,地平线近期拿到的海外车厂订单,全生命周期累计约750万辆,涵盖德国、日本等车企的全球市场需求。这些订单的背后,是地平线多年构建的合作生态——不是与国际伙伴“竞争”,而是“利他”式的协同。

“只要是合作伙伴能做好的事情,我们就往后退。”余凯这样描述合作边界。“我们会跟合作伙伴说‘你行你上’,这才能够助力企业长长久久地活着。活得久比活得炫重要。我觉得中国并不缺活得炫的企业,地平线想要做的,是在全球产业生态里,努力成为一个被尊敬、被需要的企业,而不是一个闪耀的明星。”

在慕尼黑车展的展台上,这种理念具象化为与博世、大陆、电装等国际Tier-1的联合展示:基于征程 6B 的博世第四代多功能摄像头已完成样件点亮测试,预计2026年6月交付;地平线与大陆集团成立的合资公司智驾大陆,正在欧洲多地开展全场景路测,适配当地法规与驾驶习惯。就连大众汽车,也在“大众之夜”上将地平线视作“家庭成员”。这种信任,中国智驾企业此前是较难获得的。

为了更好地服务海外市场,地平线在本届车展期间宣布欧洲总部正式成立。这一举措并非象征性的布局,而是为了支撑中国车企的出海需求:截至目前,地平线已助力上汽、比亚迪、奇瑞、蔚来 7家中国头部车企,将超 25 款车型推向亚洲、欧洲、中东、南美、澳洲等 5 大地区。其中,蔚来欧洲版 firefly 车型标配征程计算方案,成为中国智驾技术落地欧洲的直接案例。

值得注意的是,地平线的海外拓展并非“一刀切”。余凯坦言,欧洲市场目前仍是“法规安全驱动”,用户对高速辅助驾驶、AEB 等基础安全功能的需求远大于全场景智驾,“未来三到五年,欧洲消费者才会慢慢接HSD这类系统”。这种对市场的判断,让其海外产品策略更趋务实——先以 ADAS 方案打开市场,再逐步推进高阶智驾。

只造武器不打仗

为车企提供助力

“地平线像是不造车版的特斯拉”——面对这一行业评价,余凯并未否认。从芯片、软件到座舱、智驾,地平线的业务确实覆盖了智能汽车的核心环节,但它始终坚守边界:“只造武器不打仗,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跟大家都合作。”

这种定位在海外市场尤为重要。当中国智驾企业集体亮相慕尼黑车展时,地平线的差异化在于“硬实力”:不是纯软件供应商,而是具备芯片、软件、系统全栈能力的赋能者。

“我们所有资源只砸在智能化这一件事上。”余凯说,相比需要分散资源在生产、渠道、品牌的车企,地平线的投入强度更高,这让它能为车企“定义能力下限”。即便车企自研团队实力有限,也能依托地平线的方案实现基础智驾功能,而有余力的车企则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突破。

这种策略也让地平线避开了与国际同行的直接对抗。当被问及今年展台与Mobileye相邻是否故意安排时,余凯笑着否认:“我们本就不是竞争驱动的企业。” 在他看来,地平线离“让老百姓真正享受科技安全”的目标还很远,当前更重要的是打磨技术,而非与同行较劲。

稳健的财务策略也为其海外拓展兜底。余凯透露,地平线在财务管理上是“变态级的保守”,“就算到世界快末日的时候,我们也能靠自己‘种土豆’活下去”。这种谨慎,让它在行业波动中能持续投入技术研发,而不必急于通过价格战抢占市场——“价格战会把行业标准越拉越低,我们要卷上限、卷体验。”

从中国领军企业到全球玩家

挑战与长期主义

尽管订单与合作不断,中国智驾出海仍面临现实挑战。余凯坦言,目前绝大部分欧洲老百姓对中国智驾技术“根本无感”,即便技术达标,情感上的接受度也仍是难题。“你跑过来占人便宜、抢人工作,就算合规,人家也可能看你不爽。”

对此,地平线的应对方式是“做当地好公民”:遵守数据合规等法律要求,与当地合作伙伴共建生态,让更多人因地平线的存在“赚到钱”。余凯将这种战略总结为“放弃输赢思维,变成共生思维”。这不仅是地平线的策略,或许也是中国智驾企业出海的核心逻辑。

长远来看,地平线的目光不止于汽车。余凯认为,机器人是比汽车大10倍的赛道,而自动驾驶只是“机器人计算”的一个垂类应用。目前,地平线已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崭露头角,为多家机器人企业提供技术赋能,预计五年左右机器人产业将迎来爆发。这种布局,让它从 “汽车智驾供应商”向“通用智能计算平台”延伸。

“活得久比活得炫重要。”余凯在采访后半段的这句话,或许是地平线参展的最好注脚。

在慕尼黑车展这个全球汽车产业的舞台上,地平线展示的不只是技术与订单,更是一种长期主义的心态:中国智驾 “走出去”,不是一蹴而就的冲刺,而是需要耐心与敬畏的长跑。正如余凯所说,全球市场需要德国汽车的品质感,也该给中国智驾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而这个机会,需要靠“做好产品”来争取。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胡雯雯

编辑:黄露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