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由福田区教育局主办、学前教育发展中心承办的“让衔接更有力量”系列联合教研活动(第一场)在荔园外国语小学举行。活动以“做有生命力的课程研究”为核心主题,通过课例展示、主旨报告与专家引领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探索幼小双向衔接的课程建构与实施策略。区教育局领导、省市教研专家、首批幼小衔接课程共建单位的领导和老师代表共同参与了本次教研活动。
体育课例:在运动中传承精神
荔园外国语小学朱芝兰老师执教一年级体育课《承阅兵精神,赛小兵本领——我是英勇小战士》。该课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基本运动技能培养相融合,依托“阅兵”主题创设沉浸式学习情境。
针对一年级新生规则意识薄弱、环境适应需加强的特点,课程借助AI工具,通过军种模拟练习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平衡、投掷、爬行等基础动作,在提升身体协调性与感统能力的同时,自然渗透集体意识和国防启蒙教育,在跨学科游戏体验中帮助学生缓解焦虑、建立归属,彰显了“以体载德、以体启智”的幼小衔接教学实效。
经验分享:课程共建的系统实践
荔园外国语小学校长吴舒莹以《“儿童立场、双向衔接、全域育人”的幼小衔接课程共建的实践与探索》为题,分享了学校的深度思考与系统性实践。她表示,幼小衔接的本质绝非学段间的简单对接,而是教育者基于儿童发展连续性所进行的课程重构与教学创新。学校构建了以“自然生长”为核心的素养课程体系,通过“学科+”融合策略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协同发展。同时,学校创新设计了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课程,系统性支持孩子在环境、规则、社交等多维度实现平稳过渡。她呼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家园校教育同盟”,将焦虑转化为共育的智慧,共同守护教育中“慢”的艺术,让儿童在信任与期待中自信走向人生新阶段。
朱芝兰老师进一步介绍了学校构建的“双师联动”实践模式,并从体育教学角度强调,幼小衔接的核心必须坚守“儿童视角”,关键在于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与内在力量,而非单纯灌输知识或技能,真正让体育成为滋养孩子持续发展的力量。
专家引领:多维视角赋能科学衔接
多位专家在现场进行专业引领,他们围绕“科学衔接”的核心议题,从理论到实践为福田幼小衔接工作提供了多维度的专业洞察与实施路径。
广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幼小衔接研究共同体指导专家叶平枝教授表示科学衔接的核心是坚守“儿童立场”,真正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与社会性发展。游戏化学习是实现深度学习和激发内在动机的关键路径,家校需协同搭建有生命力的过渡桥梁。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教研员黄镇敏提出,实现“丝滑衔接”需明确“接力区”,幼儿园大班应渗入规则意识,小学一年级则需以游戏化方式渐进教学。保护运动兴趣、让课堂充满乐趣,是衔接阶段乃至整个基础教育体育工作的首要目标;学前教研员姜娟芳则建议加强幼小数据共享,更细致地观察与回应儿童个体差异,并系统梳理、推广优秀的实践案例,为全市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范本。
原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教研员李晓东则认为,幼小体育衔接贵在“接地线”,核心在于尊重规律、避免断层。幼儿园与小学体育教育需速度一致、有效对接,基础动作与感统训练远比过早的专项训练更符合儿童身心发展需求。
福田区教育局二级调研员陈振强在总结中充分肯定了本次联合教研的价值,强调推动幼小科学衔接是福田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升育人质量的关键举措。他鼓励各校园主动加强学段协同与教学创新,在课程开发、资源共享和教研机制上力争突破,区教育局将持续提供专家与平台支持,助力形成可推广、有实效的“福田经验”。
本次教研活动不仅展示了福田教育在课程共建、教学协同和机制创新方面的初步成果,更体现了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对实现儿童连续成长过程的深度关注与实践回应。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周正阳 通讯员 韦国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