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各类电动自行车爆发式增长,电动自行车空间供需失衡、乱停放矛盾日益凸显,给城市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南都N视频记者留意到,近日,多地开启对共享电单车的专项整治行动,涉及乱停乱放、违规投放等问题。9月10日,合肥市召开共享单车企业约谈会称,某品牌单车企业在全市违法投入大量无牌共享电动自行车,引起了连锁反应,违法投放车辆、车辆乱停乱放、违法骑行车辆等三大问题成为当前群众投诉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大量未备案电单车违规超额投放
据了解,针对共享单车行业的管理,合肥已通过立法明确“总量控制、动态调整”原则。今年以来,合肥已多次对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进行行业乱象专项整治行动:据报道,9月初,合肥市城管部门联合交警部门开展城市共享电单车专项整治行动。现场,主管部门通过扫码核查比对备案数据库,发现哈啰等一些企业投放了大量未备案电单车,企业违规超额投放,且大部分车辆涉及套牌行为。根据规定,投放路面的共享(电)单车须登记备案,执法人员依法对违规车辆实行拖移处理,责令涉事企业回收违规超额投放的车辆。
图源合肥网
8月,东莞多地开展专项整治严查共享电动自行车违规投放。执法人员对未经许可擅自投放,违规占用人行道、盲人道等公共空间的共享电动车进行了集中整治清理,并实施暂扣。此前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通报显示,多家企业违规在东莞投放共享电动车、擅自占用城市道路被罚,其中,红鹰科技(广东横琴)有限公司、广东小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各被罚2万元,深圳众易新能源有限公司被罚2000元。
图源印象企石
8月底,内蒙古乌兰察布中心城区开展共享电单车专项整治,巡查发现部分共享电单车存在运营主体不明、产品未审查、未报备擅自投放等问题,重点查处违规投放、乱停乱放等行为。据介绍,自7月16日专项整治行动启动以来至8月26日,已累计暂扣违规投放共享电单车1300辆。当地有关部门负责人坦言,目前专职管理共享单车的人员有限,动态管控压力大,部分路段清理后很快又出现新的乱停放问题,影响行人通行和市容。下一步,执法部门将协助合规企业优化停放点和调度管理。
6月底,浙江省平湖市针对共享电单车出现的占用人行道、车辆堆积、违规载人、骑行不佩戴头盔等乱象,对城区主干道、商圈、学校周边、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展开巡查开展共享电单车联合整治行动,对未停放在指定区域的共享电单车进行清理,督促运营企业加强日常调度管理;对未经许可投放、车牌破损、遗失的车辆依法暂扣;对未佩戴头盔、违规载人的骑行者进行现场劝导,向其普及交通安全法规。
共享电单车从规模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
继共享单车热潮之后,2020年前后,我国共享电单车进入了萌芽与野蛮生长期,不同品牌和颜色的车辆大量投放市场。因具备“随处可见、门到门、点对点、短途即停即骑、灵活便捷”的核心优势,共享电单车在“最后一公里”和短途补充服务效果显著。
但随着投放量增加,大量车辆停在路面,带来了违停、违章、交通堵塞、骑行不规范等问题或乱象,加剧道路资源紧张,管理难度大,多地逐步开展对共享电单车的清退,行业随之趋向收缩,许多中小玩家被淘汰出局,头部企业(如哈啰、滴滴青桔、美团)将战略重心转向二三线城市及县域下沉市场,行业发展核心从规模扩张转向精细化、合规化运营。
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享电单车投放量约713万辆,覆盖全国31个省。而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数十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在政策层面明确不鼓励或禁止发展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即共享电单车),且这个趋势已经从一线城市蔓延到部分二三线城市。对共享电单车“有条件规范发展”的城市,则通过上牌、配额管理、电子围栏、企业考核等方式进行精细化监管。
部分城市在规范发展共享电单车的同时,也不断探索新技术的应用,提高运营管理效率。例如,根据公开报道,8月,昆明主城区将一批新型共享助力测试车辆投入测试,在对老式共享助力车进行清理的基础上,引入精准定位、高精度停放、摘盔断电等新型技术的新型车辆,评估新车型及新技术在昆明实际运营环境中的表现,为后续优化服务积累经验。由于搭载了高精度的北斗定位与姿态识别系统,用户必须将车辆按规定方向和一定角度停入指定电子围栏区域后,才能成功还车。此举有助于减少车辆乱停乱放、占用盲道及机动车道等现象。
在8月举行的“2025首届城市共享电单车治理与发展论坛”上,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交通研究中心主任黄伟指出,停车难、停车乱是共享电单车落地的核心挑战,当前非机动车停车问题主要源于三方面:自行车停车设施不充分、停车需求时空不均衡、停车管理不到位。因此,应确立“人本思维”,在停车矛盾突出的地区,适度缩减或腾退小汽车停车场、部分绿地空间,增加自行车停车面积。其次,因地制宜增加非机动车停车设施。第三,系统化推进绿色出行交通体系,拓展骑行与停放空间,并借鉴各地成功经验,强化共享电单车的停车管理。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傅晓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