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25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IAA MOBILITY 2025)慕尼黑展区,来自中国的智驾企业轻舟智航(QCraft)宣布了三个重磅消息:启动全球化战略、与高通达成深度合作、在德国设立欧洲总部。
在人称“自动驾驶寒冬期”的2019年,于骞从Waymo离职回国,和团队共同创立了轻舟智航。他们最初的目光聚焦在L4级自动驾驶技术上,并选择以Robobus(无人小巴)作为商业化切入点。
2022年,轻舟智航做了战略调整,开始转向量产车业务。"只有终极目标是不够的,还要想怎么走过去,这条路必须产生用户价值。我们认为,量产车能产生足够的用户价值。"轻舟智航联合创始人、CEO于骞这样解释。
这一战略转型被证明是成功的。2023年,理想汽车将AD Pro项目交给了轻舟智航(AD Max自研)。随着理想汽车的销量增长,2024年,轻舟智航基于地平线J5芯片的中高阶智驾方案实现累计交付超50万辆,因此成为业内第一个达到50万级量产交付规模的智驾方案商。
截至2025年3月底,轻舟智航智驾方案的总交付量已经超过60万套,在中国乘用车NOA市场以超过50%的市占率排名第一,这也成了它敢于进军全球市场的底气。在2025慕尼黑车展上,轻舟智航展示的不仅是技术,更是经过几十万套量产验证的成熟商业化路径。
高通联姻
技术突围还是成本陷阱?
轻舟智航全球化战略的核心支柱,是与高通达成的深度合作。根据协议,双方将基于Qualcomm®Snapdragon Ride™平台,联合定制化打造全新一代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并计划于2026年面向欧、美、日、韩等市场启动量产交付。
这一合作使轻舟智航成为业内少数能够适配英伟达、地平线、高通三大自动驾驶芯片平台,且采用同一套技术架构跑通智能辅助驾驶的公司。
"凭借先进的AI技术和算法能力,轻舟智航可实现对算力的极致压榨,以'突破性的计算效率'在同等算力下发挥出更优的性能体验。"轻舟智航表示。
然而,光鲜合作的背后暗藏隐忧。据行业人士透露,基于第三方芯片平台的定制化开发通常需要支付芯片采购价10%-15%的授权费,这对于毛利率本就承压的轻舟智航而言,可能进一步加剧成本压力。
更重要的是,双方计划于2026年推出的新一代智驾系统,需联合投入数目不小的资金,这对于一家尚未盈利的创业公司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
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扩张需要资金支持。根据公开数据,轻舟智航自2019年成立以来已完成八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联想创投、云锋基金、IDG资本、奇瑞控股、立讯精密等知名机构和企业。其中,2025年4月,奇瑞控股和立讯精密共同投资1亿美元,完成了轻舟智航的C+轮融资。
频繁融资缓解了短期资金压力,但也带来了股权稀释问题。有知情人士透露,轻舟智航曾计划于2025年启动上市,但当前资本市场对自动驾驶企业的态度已经趋于谨慎。比如,2024年,地平线港股上市首日市值从最高716亿港元跌至500多亿港元;文远知行在纳斯达克上市后,于2025年5月被摩根大通下调盈利预测,截至2025年9月13日收盘报9.842美元/股,较发行价(15.5美元/ADS)下跌明显。这种市场环境,或许也会给轻舟智航的IPO计划带来挑战。
欧洲“战场”
合规成本与地缘风险
轻舟智航选择在德国设立欧洲总部,被视为其全球化战略的关键一步。按照计划,欧洲总部将负责开展产品技术研发、安全&认证&测试及运营等核心工作,并开启欧洲本地化团队招聘。
这一决策背后是欧洲复杂的法规环境。根据欧盟"全球安全条例"(GSR)的要求,2024年7月7日之后所有新售车型必须满足强制性准入法规要求,包括安装自动紧急制动(AEB)、车道偏离警告(LDW)和驾驶员监控系统(DMS)等技术。
更具挑战性的是数据合规要求。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法案》(GDPR)堪称史上最严数据保护法案,对智能驾驶数据的收集、处理和传输提出了严格要求。根据GDPR规定,严重违规最高可罚款2000万欧元或上一财政年度全球营业收入的4%(取数额大者)。
为应对这些合规要求,轻舟智航需重构数据闭环系统,建立区域化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据行业估算,仅为适配欧盟法规,轻舟智航这种量级的企业在2026年前的投入或将超过5000万欧元。
此外,欧洲自动驾驶工程师平均薪资比国内高40%,欧洲团队组建所带来的额外支出叠加高昂的合规成本,也可能使欧洲市场成为出海企业的"资金黑洞"。
在慕尼黑车展的舞台上,于骞描绘了轻舟智航的全球化蓝图:以欧洲总部为枢纽,建立覆盖北美、欧洲、亚洲的全球化创新和服务网络。但这一蓝图的实现也面临多重不确定性。
技术路线之争是首要挑战。轻舟智航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与特斯拉的纯视觉路线在欧洲市场会形成直接对抗。同时,Mobileye等老牌企业在欧洲市场深耕多年,拥有的深厚客户基础和合规经验也不容小觑。
地缘政治风险同样存在。欧盟对中国自动驾驶技术的"自主可控"审查日益严格,轻舟智航的每一步动作都可能被置于放大镜下审视。如何在技术输出和数据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其全球化进程中的长期挑战。
"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比竞争对手聪明多少,其实我们只有战略选择的区别。"于骞曾在上个月的媒体采访中这样说过,如今看来,这句话依然适用。轻舟智航选择了全球化这一战略赛道,这场豪赌将成为中国自动驾驶技术走向世界的重要注脚。对于轻舟智航而言,真正的考验,现在才拉开帷幕。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胡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