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今年3月,辽宁大连一男子和朋友组建了一支“临时保镖”团队,起初承接护送、反家暴等委托,直到有客户问:“能不能帮我去看看家里的老人?”一个新业务“外包儿女”服务就此出现:有时是去陪陪空巢老人,有时是假扮成儿子去为养老院的丁克老人撑腰。团队业务包括日常接送、看望老人、佯装威慑、陪伴等。
久而久之,团队从最初的九个人,发展到现在的1000多人。该男子透露,团队现在仍在招人,退役军人和律师是重点考虑对象。在社交平台上,这些保镖被亲切地称之为“白社会大哥”,因为提供服务的男子大都人高马大、体型壮硕,且眼神中透露着凌厉。
“外包儿女”的出现,折射出当代社会结构中的某种缺失。空巢老人、丁克家庭、异地子女——这些词汇背后,是无数个体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得不面对的情感与安全缺口。传统的家庭支持网络正在弱化,而公共服务的触角尚未完全延伸到这些细微却重要的角落。此时,“临时亲人”提供的不仅是陪伴与保护,更是一种心理上的支撑,一种“我不是一个人”的安全感。就此来看,“白社会大哥”的出现,不仅代表着一个新职业的发轫,更是市场对社会需求的精准回应。
据报道,“白社会大哥”的客户主要是女性,占比达八成,她们中既有被家暴的孕妇、被前男友威胁的女生,也有陷入邻里纠纷的单身女性、被导师骚扰的大学生等。
这些案例凸显出佯装威慑等服务在特定情境下的不可替代性:很多时候,受害人所面临的困扰处于“法律管不着,警察难立案”的灰色地带——持续性骚扰、言语威胁、精神控制等,往往因证据难以固定或情节尚未构成犯罪,而无法获得公权力的及时干预。此时,一名专业保镖的陪同,不仅能在物理上提供安全感,更能在心理上形成威慑,阻止潜在侵害的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服务并非要以“私力救济”取代法治,而是对公共安全体系的有益补充。从这个意义上说,“白社会大哥”和警察可谓各擅胜场,这样的社会能让公众更有安全感。它更像是一道“前置防护层”,在事态尚未恶化至刑事案件之前就介入阻断,从而避免更严重的伤害发生。正如报道中保镖所言,“法律是底线”,他们的所有行为都在合法范围内开展,强调的是防卫与震慑而非对抗。这种“温和的强势”,恰恰是很多弱势群体在脆弱时刻最需要的力量。
在《观念的水位》一书里,学者刘瑜曾以如何救助车祸中的伤者为例,介绍过公共生活的三种机制。其一,打电话找警察,这叫找政府。其二,路人甲跟伤者商量:你给我一万块钱,我就把你给救出来,这叫找市场。其三,路人中有几个特别善良的人站出来,决定无偿帮助被困的人,这叫找社会。
可以说,“白社会大哥”更像是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的混合形态:多数时候收费,对于一些特别需要帮助的弱势者,他们也会免费服务——保镖费对普通人来说不低,但有些人确实不能不帮,于是对其无偿提供帮助,行业也逐渐生长出可贵的公益属性和侠义精神。
文|胡一刀
编辑:陈邹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