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省超”爆火?城市荣誉感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快评
原创2025-09-15 18:09

为什么我们更愿意为城市的球队欢呼?因为城市——而非省份——才是当代中国人的新“故乡”。

继苏超之后,湘超、赣超等省级足球联赛也在网络刷屏,火爆出圈。“省超”从单纯的体育赛事升格为全民关注的文化现象,背后折射出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城市荣誉感为何远甚于省份荣誉感。

从社会学视角看,这一现象深植于中国从传统“熟人社会”向现代“半熟人社会”转型的进程中。城市,作为这一转型的核心场域,成为了人们寻求身份认同和情感归属的新焦点。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熟人社会”概念,是理解这一现象的关键。传统中国社会建立在血缘和地缘关系之上,人们生活在“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亲密社群中,彼此知根知底。这种社会结构中,人的身份认同半径通常在30平方公里之内,这正是典型乡土人一辈子的生活轨迹。于此空间内,人们共享相同的风土人情、口音方言、生活习惯,形成了强烈的共同体意识。

然而,城市化进程打破了这种传统结构。随着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传统的血缘地缘网络被削弱,城市变成了一个“陌生人社会”。

现代城市虽然被称为“陌生人社会”,但却在重构一种新型的“熟人社会”。城市利用其相对较小的地理范围和文化统一性,成功创造了现代版的“熟人环境”。

在城市里,人们通过各类老乡会、联谊会、兴趣群等形式构建新的社交网络,形成了所谓的“半熟人社会”。这种新型关系既保留了部分传统熟人社会的情感元素,又适应了城市生活的流动性和匿名性。

与此相比,省份范围太大,内部差异显著,难以形成同样强度的情感联结。一个湖南人可能更容易认同“长沙人”或“永州人”的身份,而非抽象的“湖南人”身份。

江苏省的“散装”特性尤为明显。苏州的经济实力超过省会南京,南京、镇江、苏州等城市都曾充当过省会或重要中心的角色。苏南与苏北在方言、饮食习惯、文化传统上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多样性使居民更倾向于认同所在城市而非省份。

湖南同样呈现出多元格局。长沙作为省会聚集了资源,但永州、衡阳、邵阳、张家界等地保持着强烈的本地认同感。湖南的“十三低保”(网民对省会长沙之外其他湖南地级市的戏称)与长沙在风土人情、口音方言等诸多方面差异明显,两地民众之间的文化距离、心理距离可能远远超过地理距离。这种差异使得省级认同难以建立,而城市级认同更为自然和强烈。

足球联赛作为现代城市的狂欢仪式,为这种城市荣誉感提供了极佳的表达场所。苏超、湘超的火爆,正是因为它们触动了城市认同的深层神经。(当然也源于国足成绩太糟糕,无法给予球迷荣誉感,这为球迷情感从国家层面转移至城市层面提供了另一层基石)

在城市足球赛中,人们为自己所在的城市呐喊助威,这种直接的情感宣泄远比抽象的省份认同更为具体和强烈。

事实上,中国存在许多经济实力或国际知名度超过省会的城市,如青岛超过济南,大连超过沈阳。这些城市的居民往往表现出更强的城市优越感,更愿意强调自己的城市身份而非省份身份。

在现代社会的流动性和匿名性中,人们渴望归属感和认同感。城市恰好提供了这种情感需求的满足。它规模适中,既有足够的多样性,又能保持一定的文化一致性。

城市成为现代人的“新乡土”,替代了传统乡村的认同功能。当我们为城市球队欢呼时,我们不仅仅是在支持一支队伍,更是在表达对这种新型归属感的认同。

相比之下,省份难以提供这种亲密感和认同感。一省之内可能包含多种方言区、不同的饮食习惯和文化传统,这些差异反而强化了人们对所在城市的认同。

从南京到苏州,从长沙到永州,城市正在成为现代中国人认同的核心单元。

那些为苏超、湘超欢呼的人群,不仅仅是在观看比赛,更是在表达一种对现代“熟人社会”的认同——城市提供了传统乡土社会瓦解后我们所渴望的归属感。

省份太大,难以把握;乡村太小,难以回归。城市,恰如其分地成为了现代人的情感容器——不大不小,刚好容纳我们的乡愁。

文|王琳

编辑:陈邹心怡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