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上午,“大地上的故事”文学分享会在阿勒泰的角落书吧·五百里风情街店举办。本场活动由广东省出版集团、阿勒泰地委主办,花城出版社、花城文学院、《新周刊》、阿勒泰地区文联、阿勒泰地区文体广旅局承办,是“去辽阔处——阿勒泰·花城文学周”的第五场活动,参与嘉宾有新疆作协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刘亮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鲁迅文学奖获奖评论家、花城文学院签约评论家刘大先,青年作家巴燕·塔斯肯。
阿勒泰的角落书吧坐落于克兰河旁,内有陈列李娟作品的整面书墙,可以望见克兰河的潺潺流水。以“大地上的故事”为题,这一处幽静惬意的文学角落,开启了一场写作者之间的交流。
活动开始,巴燕分享自己的写作缘起,始于在广州读书时对家乡的思念。这份对阿勒泰的思念与乡愁滋养了他的写作,克兰河是阿勒泰的母亲河,巴燕·塔斯肯用自己的文字,赋予这条河流家园的意义,与独特的形象。正如他首部散文集《克兰河畔》里的句子:“克兰河将为你献上它的独奏,岸边的桦树愿为你落下一地悲凉的叶。而阿勒泰的群山将永远朝着你离去的方向眺望,期待着你的归来……”
青年作家巴燕·塔斯肯作分享
活动嘉宾对谈中
广州的求学经历,更打开了巴燕的视野。四季、植物、行人、楼房……广州、阿勒泰两地的差异使巴燕的重新思索起家乡的一切,为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对此,刘亮程说道:“大地辽阔,我们每个人都只拥有家乡。像巴燕的家乡,一旦在他的笔下展开,就会大于整个世界。”特别是巴燕的童年生活,与亲人、土地的联系都十分紧密,日常是翻山越岭,是沿着两百多公里的克兰河,从上游直到下游,接受的是游牧民族“万物有灵”的观念。个人的家乡是连接大地的起点,得以进入更广阔的世界,抵达更普遍、更恒常的意义所在。
刘大先同样认为,写作是写作者在滋润自己的生命,是向所有人、向逝去的祖辈、为故乡“捎话”,巴燕的写作也是如此,接近于一种纯天然、“天真之歌”式的写作。
评论家刘大先作分享
一个写作者,可能最重要的财富是劳作。刘亮程聊起他与巴燕在书院时搬水泥、铺地,花了几天时间修院子,延伸到写作,则是在真实的距离被消除之后,才是文学发生的时刻。在这个意义上,文学是无法被教授的,如若真实抚摸过所书写的万事万物,便不会感到语言空乏。刘亮程恳切地分享自己身为作家的心得:文学需捕捉被忽视的日常,将重复事件赋予超越的意义——正如日落之时,“是谁在为整个一天而目送它?”刘亮程直言自己的文学之中,最大之事可能仅是一场大风摇落了几片落叶,作家是通过这样的小事在天地间确立自身价值:看见世界之小,也看见世界之大。
著名作家刘亮程作分享
9月的阿勒泰秋意渐起,嘉宾们感慨白桦林的叶子即将换装。刘大先谈起,作家李娟曾写过秋天是阿勒泰最盛大辉煌的季节,所有树都开始变换颜色,黄色中缺一点红,白色中又缺一点蓝,这是作家重新擦亮词语的方式,是对山川万物的重新发现。
从李娟到巴燕,他们的文字无不诉说着,大地上的故事,仍在生长。活动尾声,阿勒泰的角落·旅行书吧代表致谢,并邀请哈萨克族艺术家表演冬不拉弹唱,活动在乐声中圆满结束。
阿勒泰令许多人心怀向往,也是许多作家牵挂的故乡。巴燕的写作,离不开阿勒泰的群山大地,也始终围绕着克兰河畔奏响的乐曲、白桦林生长落叶的周期。未来,巴燕将继续跟随老师刘亮程学习,潜心钻研创作,更多有关阿勒泰、不止于阿勒泰的故事,静待被写下。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朱蓉婷 实习生 温欣